[实用新型]冷却导风罩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58357.2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46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泰华;丹尼尔·库克莱姆;潘乐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10 | 分类号: | F01P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雷绍宁;沈锡英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导风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端进风的优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冷却导风罩。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却导风罩仍然存在导风罩密封不严、雨天冷却导风罩内容易积水、型面强度不高容易变形等缺陷。而且现有的冷却导风罩设置在进气格栅到冷凝器和中冷器之间,其只能从前方和上方进风,无法实现从下部进风,进气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进气效率高的冷却导风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冷却导风罩,包括上通风部和下通风部,所述下通风部连接在所述上通风部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下通风部为方管形,所述下通风部的底板与散热器芯体底部匹配。
优选地,所述底板下设置横向的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底板下还设置横向的密封条。
优选地,所述密封条的厚度比加强筋的厚度厚。
优选地,所述密封条的厚度要使底板下的导流板与所述密封条之间保持3mm-5mm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下通风部两侧还设置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弧面造型与前保险杠的形状相适配。
通过在上通风部下连接一下通风部,使冷却风从下部也可以进风,提高了前段进气效率,对进气的流动和冷却系统风扇的能力发挥上也大有好处;通过下通风部来扩展进风口,为系统增加了20%左右的进风量,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系统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如下:
1、上通风部 22、加强筋
2、下通风部 23、密封条
21、底板 3、插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冷却导风罩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冷却系统前方位置。一般来说,发动机舱的进风来自于进气格栅,而本实用新型冷却导风罩除了包括上通风部1从上方和前方提供进风外,还对冷却导风罩和底部导流板的结构改进,增加了下通风部2,使本实用新型除了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进气外,还可以从下方进气。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为系统增加了约20%的自然进气。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通风部1和下通风部2。上通风部1与下通风部2上下连接在一起。在制造时,可以一体注塑而成。下通风部2总体上看为一方形的管状结构。在与上通风部1连接时,下通风部2比上通风部1更靠后,底板21的尾部略微向后伸出,与散热器底部贴合。
考虑到冷却导风罩与底部导流板之间的密封、前端进水的流动性以及导流板的可装配性等因素,导风罩底部采取了如图2所示的设计。
冷却导风罩底板21横向上设置三个加强筋22,以提高该型面强度,尽量减少塑料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底板21在安装时,位于整车底部导流板之上。将密封条23粘贴于底板21上的两个加强筋22之间,以填补与底部导流板的空隙,减少气流的损失。密封条23的厚度比加强筋22的厚度厚,且要使密封条23与底部导流板的距离保持在3mm-5mm,以便排出雨天等情况下前端的进水。
下通风部2两侧的插接部3在装配时,要插装到前保险杠中,所以,插接部3的弧面造型与保险杠的形状相配合,充分模拟了底部导流板的安装过程而设计的。
由于冷却导风罩布置在冷却系统和前保险杠之间,所以与冷却导风罩相邻或相接的零件有前保险杠、防撞梁、水箱上横梁总成、底部导流板、转向冷却管、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等,因此,上通风部1和下通风部2在外形结构上要依上述相邻或相接的零件形状、配合关系而定,且在边缘部位要增加翻边以提高强度。
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汽车前端进风的优化装置,有效管理前端进风,扩展前端进风口。而且,冷却导风罩的密封、排水和装配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汽车进气格栅的有效利用,保证进气能完全通过前端冷却系统,最大化使用外部气流,提高前段进气效率,对进气的流动和冷却系统风扇的能力发挥上也大有好处;并且,有效防止发动机舱的热空气回流到冷却系统前进风面,确保怠速等条件下的空调和冷却性能;为冷却系统进一步扩展进风来源提供了条件;通过下通风区域来扩展进风口,使冷却导风罩从下方也可以进风,为系统也增加了进风量,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系统的冷却性能。
上述设计实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等同手段,均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83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调冷凝器排水泵
- 下一篇:硅油风扇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