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9607.4 | 申请日: | 200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135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加旺;徐勇;刘国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3/32 | 分类号: | F02B33/32;F02D9/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岗生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旁通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旁通阀,特别涉及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用增压发动机应用领域,一般都在增压机进气管路或排气管路上采用了旁通阀,为防止发动机过增压,或者当发动机不需增压时,旁通阀就会使增压空气进行环流,以便节省燃油。通常旁通阀有两种:一种是电磁控制真空度来间接操纵旁通阀;一种是电子直接驱动旁通阀;前者多应用在涡轮增压发动机上,涡轮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真空来源有限,大部分时候都是正压区间,即使有负压的瞬时工况,也无法实时提供可靠的真空度,必须要额外增加一套真空装置(如增加真空泵、真空罐及相应管路),还要增加一套电磁控制阀来调节旁通阀膜腔的不同真空度;另一种电子直接驱动旁通阀,虽然省掉了一套真空装置,但要与增压发动机各种工况进行匹配,本身结构类似于发动机节气门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这两种旁通阀都会导致整套旁通阀系统的成本增加很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以达到不需增加附加真空装置,直接从节气门附近取真空,与机械增压发动机自适应和自调节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包括机械增压器,节气门体,空气流量计,空气滤清器,中冷器,旁通阀,进气歧管,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旁通阀设置在节气门体出气端,旁通阀的一端与节气门体出气端和机械增压器的进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机械增压器出气端连接。
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旁通阀包括真空执行器,推杆,曲柄,连杆,旁通阀门,阀体座;真空执行器,推杆,曲柄,连杆顺序连接构成曲柄连杆机构,连杆上固定旁通阀门。
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成本低廉;2、可靠性好;3、降低了增压发动机燃油消耗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旁通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执行器真空度大小与推杆行程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增压器增压比与旁通阀真空度关系示意图
在图1-4中,1、机械增压器,2、节气门体,3、空气流量计,4、空气滤清器,5、中冷器,6、进气歧管,7、发动机;8、旁通阀;9、真空执行器;10、推杆;11、曲柄;12、回位弹簧;13、阀体座;14、旁通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旁通阀调节装置,包括机械增压器1,节气门体2,空气流量计3,空气滤清器4,中冷器5,旁通阀8,进气歧管6,发动机7;旁通阀8,设置在节气门体2出气端,旁通阀8的一端与节气门体2出气端和机械增压器1的进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机械增压器1出气端连接。旁通阀8包括真空执行器9,推杆10,曲柄11,连杆,旁通阀门14,阀体座13;真空执行器9,推杆10,曲柄11,连杆顺序连接构成曲柄连杆机构,连杆上固定旁通阀门14。依据节气门体2真空度变化,通过真空执行器里9的膜片推动拉杆来操纵旁通阀片开度,其旁通阀片开度与推杆10的行程成比例,而推杆10的行程完全由真空执行器9的真空度决定,旁通阀8的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依靠推杆10上的回位弹簧压紧阀片,旁通阀片与阀座间隙很小,以减少增压空气泄漏量。旁通阀8的主要参数为,旁通阀8开启真空度90mmHg,完全开启真空度250mmHg,而旁通阀完全关闭真空度76mmHg,推杆最大行程为20.63~22.70mm之间。旁通阀片与阀座间隙很小,旁通阀8允许的泄漏量要求,在500mmHg真空压力下,其允许的最大泄漏量为50cm3/分钟。该旁通阀8的阀体座13,使用常用的压铸铝材料,旁通管口尺寸为34.48mm,保证增压空气环流量。
如图4,旁通阀8这种开关特性点和开关特性曲线是通过仔细研究节气门体2真空度和机械增压发动机部分负荷所需要增压比得出来的参数,旁通阀8作用是通过降低部分负荷时机械增压器1的增压比,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功率消耗,旁通阀8设计参数是否合理与部分负荷的燃油消耗率有直接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96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