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0720.4 | 申请日: | 200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4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蒙英;何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河道 水体 原位 治理 生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属于污水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受到了政府和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有部分因生活、生产污水流入造成河水黑臭现象,必须及时加以治理,而生物膜法是处理轻度污染水体的理想方法,它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稳定、经济性能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在利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染河水时可采用旁路处理系统或原位处理系统等方式。污染河水旁路处理系统是在河岸带上建设处理系统,将河水分流其中进行处理的方法,旁路处理方法不影响河道的航运功能,但处理系统建设费用大,需占用较多的河岸带土地。
污染河水原位处理系统是在河道内建设污水处理系统,沿程进行河水净化的处理方法;原位处理方法是一种耗资小、不占用河岸带土地的生物强化净化方法,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更具优越性,但原位处理系统完全阻止了船只的通行,无法满足日常少量船只或突发事件中船只通行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理成本低,效果好,并能满足船只过往要求的可移动式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它由框架与填料组成,所述的框架为刚性结构,底部安装轮子,曝气管固定在框架的底部;填料悬挂固定于框架内;面向水流方向的框架外侧固定有拦污网;所述的生物栅上安装有驱动装置。
所述的驱动装置为对称固定于框架两侧的推拉把手。
所述的填料为弹性填料、组合填料或悬浮球填料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由于在其上安装有驱动装置,底部安装有轮子,安装于河道内后,该生物栅可方便地移动到河道一侧的生物栅池中,保持河道的畅通,因此,既能实现污染河道水体的原位治理,又可满足日常少量船只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船只过往的需要,且治理成本低,效果好,特别适合于城市小型河道的污染水体治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生物栅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推拉把手;2.框架;3.填料;4.曝气管;5.轮子;6.平台;7.拦污网;8.生物栅;9.生物栅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2,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污染河道水体原位治理装置的使用安装示意图。
生物栅8的构成为:刚性结构的框架2、安装于框架底部的轮子5、固定在框架内的填料3、固定在框架底部的曝气管4、固定于进水侧框架上的拦污网7和生物栅驱动装置——垂直固定于框架两侧并露出水面的推拉把手1。填料可以为弹性填料、组合填料和悬浮球填料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
参见附图2,在需处理河道的上游选择适宜的地段,在堤岸的一侧扩建出一个略大于生物栅的生物栅池9,在设置生物栅的河道另一侧,将堤岸向外扩建0.2~0.5m。生物栅池底和相应的河道河床为水泥浇筑的连在一起的平台6,平台高于相邻的河床30~80cm,使生物栅能在平台上灵活地移动。
目前,城市内的小型河道已很少有船只往来,绝大多数时间生物栅都位于河道内处于工作状态,但在一些日常的河面垃圾打捞船等少量船只需要通过时,可将生物栅移入生物栅池,使之处于开启状态,待船只通过后再将生物栅移入河道,使其处于闭合状态。生物栅上安装驱动装置,如框架上装有垂直向上并露出水面的推拉把手1,可通过把手人工移动生物栅,也可在生物栅上安装电动驱动装置,通过开启电子开关使生物栅象电子移门一样移入生物栅池,使河道畅通。
在河道污水处理过程中,生物栅位于河道内处于闭合状态,河水缓慢流经生物栅时,生物栅上的拦污网可拦截一部分水体中的垃圾和其它颗粒物,生物栅框架底部的曝气管曝气充氧,通过生物栅内填料上的微生物生物膜对污染河水进行强化处理。
根据河水水质、水流速度可在河道内连续设置几个可移动的生物栅,使河水与生物栅内的生物膜有更多的接触时间,以增加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07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