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折叠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5229.0 | 申请日: | 200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2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上官长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B62B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0018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折叠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在不使用的时候,将折叠起来的自行车当小拖车用的多功能折叠自行车,属自行车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停车空间变得十分有限;可折叠的自行车是针对年轻人设计的城市代步工具,得益于碳纤维材料的普及,和本身简单而巧妙的机械结构,使得它展开折叠变得更快捷,大大方便了用户携带和适用,骑着它去上班,完全折叠后可轻松带回办公室。然而市场上已有的可折叠的自行车,折叠之后只能放在一边,再也没有其他功能,且由于可折叠自行车为了折叠携带方便,省略了许多非必要部件,尤其是省了车篮,由于没了车篮,可折叠自行车就无法携带很多东西,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能够在不使用的时候折叠起来当小拖车用的多功能折叠自行车。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1、自行车车架的横杆中设置有可使横杆垂直向上折叠的折叠部,横杆两端与车架的连接部分别设有转轴,车架与后车轮支撑架通过转轴连接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车架的横杆中设置有可使横杆垂直向上折叠的折叠部,横杆两端与车架的连接部分别设有转轴,就可使横杆垂直向前旋转,达到折叠的目的;二是车架与后车轮支撑架通过转轴连接,可使整个后轮支撑架以及后车轮以转轴为中心旋转90度,通过一、二的结合,整辆车就能折叠成一辆小拖车。2、传动带连接驱动车轮的传动轮和连接踏板的传动轮、接驱动车轮的传动轮安装在从动轮上,以上部件组成了自行车的传动机构的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之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车轮传动系统的简化,既减轻了重量,又能使折叠更加方便且不影响自行车的使用,给生活带来方便。3、车架与前车轮和后车轮支撑架的连接处设有伸缩件,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之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车架的可伸缩,减小了自行车折叠后的体积,方便携带。
技术方案:多功能折叠自行车,它包括车把和车凳、车座前轮、后轮以及连接两个轮子车架和横杆,其上面安装有驱动前轮的传动机构,所述的自行车车架中的横杆由两根短横杆及U形卡套构成,两根短杆的一端分别与U形卡套铰接且构成可折叠的横杆,两短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U形铰接套与车架的前轴及后轴铰接且可折叠。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可以将自行车折叠起来,骑着它去上班,完全折叠后可轻松带回办公室,减少车子被盗风险;二是车子折叠起来之后能当小拖车用,给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三是结构设计新颖、独特、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多功能折叠自行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多功能折叠自行车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多功能折叠自行车,它包括车把2和车凳3、车座前轮5、后轮10以及连接两个轮子车架1和横杆,其上面安装有驱动前轮5的传动机构6,自行车车架1中的横杆8由两根短横杆及U形卡套构成,两根短杆的一端分别与U形卡套铰接且构成可折叠的横杆8,两短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U形铰接套7和9与车架1的前轴及后轴12铰接且可折叠。横杆8两端与车架1的连接部分别设有转轴12,可使横杆8垂直向前旋转。横杆8两端与车架1的连接部分别设有转轴12,车架1与后车轮支撑架10通过转轴12连接,可使整个后轮支撑架10以及后车轮以转轴12为中心旋转90度,也就是说,横杆8向前折叠,车架1连接的车轮的转轴19沿中心线为垂直线旋转90度且折叠成一辆小拖车。前轮驱动机构6系现有技术,在此不作叙述。所述的自行车车架主要采用碳纤维材料。上述所有部件生产均系现有技术,故在此不作叙述。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虽然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但是这些文字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简单描述,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过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的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52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