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0505.2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3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凌益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07 | 分类号: | F24F7/007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0053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讯设备的空气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叉气流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空气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通信室外设备、医疗、食品工业等行业。热交换器一般由离心风机、换热器芯、壳体等主要部件组成。热交换器的风道设计、整体布局将直接影响到热交换器的效率。
目前,由于热交换器产品的壳体一般由钣金零件加工而成,外型以方正为主(如图1所示),各个表面直角相交。而风机一般正对热交换机芯。这样的结构形式造成进入热交换器内部的气流通道截面突变,从而增加了气流阻力、降低了气流速度,进而影响设备的整体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具有最大热传递能力、空气路径顺畅的交叉气流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包括机身壳体,具有相互垂直的、完全被独立分开的内气流路径与外气流路径的气流交叉式热交换器机芯,其特征在于机芯上下两侧设有离心风机,通过隔板使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封闭隔开,所述隔板设计为覆盖离心风机的涡壳形状的一部分,机芯中心轴与机身壳体呈45度夹角,所述离心风机出口入风向与机芯气流出入口方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机芯可采用铝板式热交换器机芯,机芯的放置角度与机身壳体呈45度夹角,并充分利用了离心风机在覆盖涡壳后作为鼓风机使用的作用,以致达到尽可能高的通风效率。
相比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机芯放置位置旋转45度后,与内外离心风扇配合可获得最大的气流值,效率最优化,具有最大的热传递能力,同时合理布局将整体体积做得更为紧凑。在既保证钣金加工的便利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将风阻降低;从而提高了风机乃至热交换器的整体效率。经过对比,提高效率20%-30%。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空气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交换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板式热交换机芯1、机壳2、内循环风机3、外循环风机4、上隔板5、下隔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热交换器的直角交叉的气对气全热交换器机芯1,是由相邻两散热片交错层叠且两组对边分别气密封配合,散热片之间形成两组相互隔离的风道。相邻两散热片翻转180度层叠,两个内、外循环系统被严格地隔开,以便保持内、外循环的封闭性,避免两个通道内的空气混合。机箱内的热空气通过散热器的内循环通道的同时,外循环通道内也有相对冷的空气通过,这样热量就会通过散热片传导,并随相对冷的空气吹出箱体,形成交叉气流,进而当机柜温度一旦超过周围温度时就将热量分散掉,如图1和2看出机芯换热片与机身壳体2侧壁垂直方向设置。
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将方正的换热机芯,旋转45°后安装,机芯上下两侧设有离心风机,上部为内循环风机3,下部为外循环风机4,组装后内循环风机3连通电气柜封闭的工作空间,电气柜的流动空气将机柜内热量传递到机芯的内气流路径。外循环风机4连通机芯的外气流路径,与外界环境连通,内外气流路径由薄的导热性能良好的铝箔制成,内气流路径的热量很快传递到外气流路径,实现热交换。
在机壳内,通过上隔板5、下隔板6将内循环系统和外循环系统封闭隔开,所述隔板设计为覆盖离心风机的涡壳形状的一部分。将机芯放置位置旋转45度后,气流出口与隔板相接,使空气更为流畅。
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的内外离心风扇可保证最大的气流值,并在室外机柜应用中抵消在密集的电子元件机柜中的高气压阻力,从而提高了风机乃至热交换器的整体效率。封闭式的内循环空间能保护封闭式设备免受在各种有害环境下的热和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的影响,以便提供一个使封闭式设备在最佳温度下工作的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05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