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针灸针定位导向下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2153.4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13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亓秀英;温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亓秀英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B5/0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100山东省莱芜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灸 定位 导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灸辅助下针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针灸针定位导向下针装置。
技术背景
针灸被广泛地用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针灸治疗时,要根据经验目测法,从身体某一个特征点为基准大概地找出穴位的位置,对准穴位下针。但在目前的下针中,所存在的不足是穴位点很难准确选择,穴位选不准,很难达到治疗效果;另外,人体穴位随着人体的胖、瘦、高、矮的不同也会稍有差异,这样就给寻找穴位带来更大的困难。目前,有“穴位探测笔”的报道,用人体各部位表皮的电阻不同来确定人体的穴位,确定后,再去下针,其不足在于结构复杂,寻找穴位和下针分离进行,容易记错位置,使用费时费力,不易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集寻找穴位与定向下针于一体、使用方便,不仅能快速查找穴位,而且能快速准确下针的针灸针定位导向下针装置。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针灸针定位导向下针装置,由笔式穴位探测器构成,在笔式穴位探测器的下端伸出触发极,在笔式穴位探测器的上端通过包皮导线引出手极,在笔式穴位探测器壳体的上部设电源开关和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在笔式穴位探测器的壳体下端前侧壁上设有指套,在笔式穴位探测器的壳体左侧壁上设下针导向管,下针导向管的下口与笔式穴位探测器的触发极基部在一个点上。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施实施:所述的指套的内腔为向前侧弯曲的折节腔,指套与笔式穴位探测器壳体的下部固定为一体,折节腔向前弯曲角度为偏离笔式穴位探测器的壳体轴线5-10度,在折节腔的壁上设开口,以适应手指的粗细调节,便于不同粗细的食指的插入;所述的下针导向管的管腔的直径为1mm,高度为20-50mm,用透明塑料制作,管腔的轴线与笔式穴位探测器壳体的轴线夹角为5-10度,下针导向管与笔式穴位探测器的壳体下端固定为一体,用于插入针灸针;所述的笔式穴位探测器的壳体下端为锥体状;其电路原理图中,由扬声器、变压器、触发极、手极、触发极和手极之间的电阻R1和电位器以及三极管BG1、BG2、BG3构成,振荡频率的高低通过电位器的阻值调节控制,扬声器发声,即表明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电路中的BG1和BG2可用3DG12,BG3可用3AX31,变压器可用半导体收音机中的微型输出变压器,扬声器可用压电陶瓷片,触发极可用直径1mm的铜线制作,手极可用厚1mm的铜片剪成长方块制作,电源E可用7号电池,此电路为现有技术。使用本实用新型时,用中指插入指套内,将笔式穴位探测器固定在医生的中指上,将针灸针插入下针导向管内,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让患者紧握手极,用触发极垂直在预测穴位处滑动,一旦触在病穴处,扬声器发声,而且穴位处有电刺感,此时,立即下针,则准确下入穴位内,达到快速、准确下针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能集寻找穴位、导向下针于一体,所以既能准确的定准穴位,又能快速下针,可提高治疗效果;由于采用三极管复合电路,故灵敏、准确,而且电流小、无刺痛感,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前视局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左视局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2、3制作本实用新型。该针灸针定位导向下针装置,由笔式穴位探测器1构成,在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下端伸出触发极2,在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上端通过包皮导线3引出手极4,在笔式穴位探测器1壳体的上部设电源开关10和扬声器11,其特征在于在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壳体下端前侧壁上设有指套5,在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壳体左侧壁上设下针导向管6,下针导向管6的下口与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触发极2基部在一个点上。所述的指套5的内腔为向前侧弯曲的折节腔7,指套5与笔式穴位探测器1壳体的下部固定为一体,折节腔7向前弯曲角度为偏离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壳体轴线5-10度,在折节腔7的壁上设开口8,以适应手指的粗细调节;所述的下针导向管6的管腔9的直径为1mm,高度为20-50mm,管腔9的轴线与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壳体的轴线夹角为5-10度,下针导向管6与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壳体下端固定为一体;所述的笔式穴位探测器1的壳体下端为锥体状;其电路原理图中,由扬声器11、变压器12、触发极2、手极4、触发极2和手极4之间的电阻R1和电位器13以及三极管BG1、BG2、BG3构成,电路中的BG1和BG2可用3DG12,BG3可用3AX31,变压器12可用半导体收音机中的微型输出变压器,扬声器11可用压电陶瓷片,触发极2可用直径1mm的铜线制作,手极4可用厚1mm的铜片剪成长方块制作,电源E可用7号电池,此电路原理为公知技术,故不多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亓秀英,未经亓秀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21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