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流体多管路集合输配自动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2429.9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66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华;穆宁;张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永华;穆宁 |
主分类号: | F17D3/01 | 分类号: | F17D3/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管路 集合 自动控制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多管路集合输配自动控制系统,属于管道流体输配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流体的输送通常根据流量设定管径,同一工况不同的管径在单位时间内输送不同量的流体,在较大型流体输配场站(所),因流量计、阀门及其他管道部件制造规格(大小)的限制和人力操作困难度的限制,常常不设计过大口径管道进行流体输配,而采用多管路(两条以上)集合输配方式;在流量工况变化幅度较大(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差值较大)场所,也应采用多管路、不同管径管道输配方式,以解决大幅度流量变化带来的输配计量精度问题。在一个系统多组份(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定比例定量流体输配中,更需多管路集合输配方式。这种多管路集合输配方式的操作和控制,目前多采用手动、电动或气动阀门操作,其控制需人操作,后两种方式只是省力随动性、调控性较差,制约流体输配发展。虽然在某些动态多组份输配系统中,引入了比例控制技术,但其技术缺陷较大,尤其控制和纠偏方式,使输配仍处于较粗状态,为解决这种多管路输配系统的自动控制和精确控制问题,我们研究试验了以标准流量数据(信号)为主导的自动控制、调整技术(装置),使目的得以实现。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管道输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多管路用于输配动态工况流体,并依据标准体积流量或质量流量大小自动调整、控制输配流量的流体多管路集合输配自动控制系统。
并依据现代工业设计质量要求,装置设计应(永)″无故障″、″无意外停机″现象,为此系统每一路(组)管道设有备用管道,当电路、电器、机械出现故障或意外,管道会自动跳转到另一路备用管路工作。
1、本实用新型流体多管路集合输配自动控制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为多管路输配,管路依据总流量和工作状态与输配流体数进行路(组)数设计,包括管路输配系统以及与其连接的管路输配控制系统,
(1)、管路输配系统,包括一组输配主输流体同一介质的管道D1、D2、D4,D1、D2为较大流量等径主管道,一开一备;管道D4为小流量小口径次管道;管道D4输配量为装置系统可能的最小流量或大管道流量计在最小流量精度范围以下的流量;
为适应主输流体更大流量,以上较大流量等径主管道还可以增加管道D3,形成两开D1、D3管道、一备D2管道的主管道,小流量小口径次管道还可以增加管道D5,形成一开D4管道、一备D5管道的次管道,管道D1、D2、D3为可输流量不少于总流量1/2的等径管道或其他分倍数等径管道,管道D4、D5输配量为装置系统可能的最小流量或大管道流量计在最小流量精度范围以下的流量;
管路输配系统还可包括另一组输配另一种流体介质的辅输流体管道d1、d2,一开一备;管道流量小于或等于主输流体主管道;
输配更多种流体介质设置与辅输流体管道d1、d2相同,只增加辅输流体管道路(组)数及相应电(管)路控制装置。
(2)、管路输配控制系统,包括每一路管道上串联的主控阀门1、流量计2、限流阀3、手动阀门,各流量计2的二次显示仪表17通讯线连接流量求和控制器18输入端,流量求和控制器18连接控制辅输流体相应管路的限流阀3开启度进行流量比修正调整;各流量计2的二次显示仪表17通讯线还连接控制器PLC1 20,控制器PLC1 20通过局域控制盘15连接电磁阀门组控制盘14,控制主输流体管路主控阀门1的开启,电磁阀门组控制盘14连接电磁阀门组状态显示控制板13;
局域控制盘15是用于控制相应管路主控阀门1、电磁阀门组控制盘14、限流阀3弱电(控制电信号)和强电(供电)的电路连接或断开盘,中控台的电路按管路次序排布,每一电(管)路连接一个局域控制盘15。电控信号和电路供电只作用给局域控制盘接通的管路。
当需要恒定流量输配时,流量求和控制器18连接控制主输流体相应管路的限流阀3开启度,限定主输流体的流量,达到锁定总流量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永华;穆宁,未经张永华;穆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24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