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透镜组装体及摄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6099.0 | 申请日: | 200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71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龙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3B17/08;H04N5/22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组装 摄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透镜组装体以及具备此透镜组装体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在汽车配备有相机。这种相机的大多是利用随着导航系统的普及在驾驶席上设置显示画面,在此显示画面上显示成为驾驶员的死角场所的状态的相机。
这种车载用相机,因位于最靠物侧的透镜以露出车体表面的方式被配备,所以,要求严格的防水性能。为此,装载于此车载用相机的透镜组装体大多在位于最靠物侧的透镜的外周面和透镜框的内周面之间装入作为防水部件的O型环来防止水的侵入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至于此专利文献1等的透镜组装体,通常在配置于最靠物侧的透镜的透镜外周面中的成像侧部分设置直径比成像侧的部分小一截的防水部件配置部,并在其防水部件配置部配置O型环后被装入至透镜框。为此,在工作者组装此种透镜组装体时,先将配置有O型环的一侧装入在透镜框内,因此,不能确实地按压O型环,发生O型环从O型环配置部脱落的现象。这意味着将O型环与透镜一同装入时难以进行组装的事实。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9060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透镜框容易装入防水部件的透镜组装体及具备此透镜组装体的摄像装置。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透镜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片透镜;
透镜框,其具有物侧开口和成像侧开口,且形成有上述多片透镜以对齐光轴的方式被装入的中空部,
圆环状的防水部件,其被夹持在上述多片透镜中配置在最靠物侧的第1透镜的外周面和上述透镜框中空部内壁之间,且将该第1透镜的外周面围绕一周,
上述第1透镜,在该第1透镜外周面中的物侧部分具有被形成为直径比成像侧的部分小一截的防水部件配置部,
在上述防水部件配置部配置有上述防水部件,
进行压接加工,以使形成上述透镜框的物侧开口的物侧开口框围在该物侧开口全周范围按压上述防水部件的物侧。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透镜组装体,在上述防水部件配置于在上述第1透镜的外周面中的物侧部分被形成为直径比成像侧的部分小一截的上述防水部件配置部,且上述透镜框装入该防水部件之后,进行压接加工,以使形成上述透镜框的物侧开口的物侧开口框在该物侧开口全周范围按压上述防水部件的物侧,并在透镜框安装防水部件。
即,在透镜框装入防水部件时,将上述防水部件配置在位于最靠物侧的上述防水部件配置部,并边用手等按压该防水部件边装入到透镜框,从而可以比现在更容易在透镜框装入上述防水部件,其后,进行压接加工,将防水透镜永久性地固定在透镜框,从而,更提高防水部件的防水性能。
此处,上述防水部件按照通过上述物侧开口框的压接加工而变形的方式构成。
这样,上述防水部件通过压接加工而变形,就成为适合上述透镜框的内壁面和上述透镜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的形状的形状。其结果,可获得由防水部件赋予出色的防水性能的效果。
另外,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述透
镜组装体、和摄像元件。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摄像装置,可获得持有出色的防水性能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以往的透镜组装体1的例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透镜组装体1A的图。
图3是安装了图2的O型环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装入图2的O型环15A之后且进行压接加工后的透镜组装体的状态的图。
图5是安装了图4的O型环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对应于图3的图,表示图3所示的O型环配置部141A的不同形状的例的图。
图7是表示具备图4所示的透镜组装体1A的相机单元2的图。
图中:1-透镜组装体,10-透镜框,100-透镜框内壁面,11~14-透镜,141-防水部件配置部,15-O型环,1A-透镜组装体,10A-透镜框,100A-透镜框内壁面,14A-透镜,141A-防水部件配置部,15A-O型环,2-相机单元,20-相机主体框,21-摄像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首先,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成,首先说明以往的构成,然后边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与以往的构成的不同点边进行说明。
图1是说明以往的透镜组装体1的构成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能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60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