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车门装配辅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9682.7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71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赵红永;陶良宝;刘盈灿;孙海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6 | 分类号: | B62D6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朱成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车门 装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尤其是一种轿车车门装配的辅具。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生产工艺中,保证机动车车门与侧裙间距离基本采用装具保证,但存在以下众多问题:
第一、由于车门形状各异,所以车门的装具也各不相同,车门装具通常为采用普通内板定位的装具,但无法保证车门与侧裙之间的间距,车门与侧裙之间的功能可靠性得不到合理的保证。
第二、车门装配时,采用装具的型面定位,在装配过程中由于车门重力所致,装配以后的车门会出现微量下垂的情形。车门下垂虽可以通过装具调整来进行校正,但因下垂量的不一致性导致装配好的车门到总装后还是会出现稳定性差、不符合整车质量要求等问题。
第三、同类别的车门装具由于各车门的形状各异,在开发时过程及费用较高,且不具备监测装配后效果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解决车门与侧裙干涉问题,同时减少员工对侧裙的返工以及不合格件的处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包括辅具基座、定位销、固定螺栓、尼龙块、调整垫片、磁铁以及螺母。所述定位销通过卡在车身钣金定位孔内将辅具基座固定于车身上;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连接尼龙块、调整垫片和辅具基座。
所述磁铁将辅具与车身粘贴在一个平面上。
所述调整垫片的厚度能够调节。
该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此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既能作为车门装具的辅助设施使用,又能作为检验装配后效果检测辅具使用,可以有效的保证车门与侧裙之间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第二、和同类车门装具相对比,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而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更能保证四门与侧裙的可靠性,同时便于操作节约成本;
第三、在同行业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和商业价值,可以适用于所有配备有侧裙护板的车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车门装配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车门装配辅具的安装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辅具基座;2-定位销;3-固定螺栓;4-尼龙块;5-调整垫片;6-磁铁;7-螺母;8-车门;9-装配辅具;10-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包括辅具基座1、定位销2、固定螺栓3、尼龙块4、调整垫片5、磁铁6以及螺母7;所述定位销2通过卡在车身钣金定位孔内将辅具基座1固定于车身10上;所述固定螺栓3依次连接尼龙块4、调整垫片5和辅具基座1。
所述磁铁6将辅具与车身10粘贴在一个平面上。所述调整垫片5的厚度能够调节。
车辆车门装配的辅具材质采用Q235钢、尼龙块、磁铁等制成,小巧精致、便于使用;采用焊接与螺栓紧固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拆卸、调整及强度均可以达到使用要求。定位部件采用钢质,保证了辅具的结构强度;与车门接触的部件采用尼龙材质,避免了对车门外表面的损伤,且紧固方式采用沉孔结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二次质量问题的发生。
辅具定位采用两个定位销、三个定位面结合三个强力磁铁进行定位,定位销卡在车身钣金定位孔内,三个定位面与车身、门接触,磁铁将车身钣金与辅具粘贴在一起。
辅具本身采用定位销2与辅具基座1用螺母7连接、调整垫片5与尼龙块4和辅具基座1用固定螺栓3连接,磁铁6沉浮在辅具基座1和尼龙块4内部。采用增减调整垫片5来弥补尼龙块4在高度上的不足,适应于各个车型,也可以在同种车型上进行微调以保证装配出来的车身百分之百符合要求。
通过在装配车门时,将辅具定位到车身10上,使用尼龙块4部位对车门外板边缘产生支撑效果,有效避免了由于车门产生的上下位移,装配完成后在后道工序再次使用本辅具对装配后效果进行验证,可以发现及纠正在普通门装具取下后的下垂量,将问题点控制在了焊装车身上,彻底的消除门外板与侧裙护板干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96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