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80205.2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73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于建平;周凤广;庄文义;聂学辉;刘琳;曹宗胜;林禹;李永来;王永平;刘宁;张向文;谢建明;王磊;刘燕龙;明素峰;赵衡柱;潘硕;吕雪丽;吴新跃;郑颖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B11/26 | 分类号: | F41B11/26;F41B11/3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10007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 气体 能源 一体化 发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射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焰火弹弹射、物体抛射的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限于工程实现的难度以及成本等因素,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物体发射所用能源不同。例如,炮弹、子弹等物体要求有很高的发射速度(103m/s量级),通常用火药或推进剂等火工品来实现。而对于发射速度要求较低(102m/s量级或更低)的发射装置,其能源选择则很广泛,例如弹弓一般使用人体储存的化学能。目前,焰火弹的发射多以火药为能源,发射时,火药产生一定量的燃气推动焰火弹在发射管内运动,发射速度由火药的多寡来控制。其缺点是地面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降低地面能见度。
现有技术中也有以非火药产生推动力的发射装置,例如压缩气体,但是这些装置共同的缺点在于:1.发射装置至少需要两个腔,其中一个腔用于存放压缩气体,该压缩气体用于产生发射推动力,另一个腔用于控制前一个腔的开闭从而达到人为控制发射的目的。上述两个腔分别设有各自的进气口,使发射装置进气系统复杂。2.发射装置为了控制两个腔的进气出气,所用阀门基本为两位五通阀,这类阀门相对结构复杂,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大,降低了整个发射装置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进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包括用于形成贮气室的阀体和顶盖,顶盖上设有发射管,发射管通过顶盖与贮气室连通,在阀体内还设有气阀气室和进气道,阀体内设有活门,活门的杆为刚性杆,在阀体的下方设有气阀,气阀与气阀气室和进气道均连通,其中,贮气室通过单向阀与气阀气室连通,顶盖设有贮气室进/出气口。
如上所述的一种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其中,气阀与控制系统下位机连接,控制系统下位机与弹用充电接头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其中,在阀体下方设有支撑筒,支撑筒上设有由调整底座、锁紧螺母和调节螺杆构成的调平装置,所述的调节螺杆通过锁紧螺母被固定在调整底座上。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通过单向阀将贮气室直接与气阀气室连通,去掉了气阀气室的输入输出口,使整个发射装置变得简单。因为去掉了气阀气室的输入输出口,因此气阀可以由五位三通阀改为两位三通阀,简化了阀门,提升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提供的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接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发射管、2.顶盖、3.贮气室进/出气口、4.阀体、5.活门、6.单向阀、7.气阀气室、8.底盖、9.底板、10.调整底座、11.锁紧螺母、12.调节螺杆、13.控制系统下位机、14.支撑筒、15.气阀、16.弹簧、17.活塞、18.加速进/出气口、19.贮气室、20.弹用充电接头、21.控制系统充电接头、22.阀动气室、23.进气道、24.中间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以压缩气体为能源的一体化发射装置包括阀体4,阀体4的上半部分为圆柱形空腔,阀体4的顶端设有顶盖2,顶盖2与阀体4的上半部分形成贮气室19。顶盖2上设有发射管1,发射管1通过顶盖2与贮气室19连通。发射管1内还设有用于为焰火弹充电的电极。顶盖2上设有贮气室进/出气口3,贮气室进/出气口3与贮气室19连通。阀体4的下半部分分别设有气阀气室7、中间腔24和进气道23。阀体4的下端设有底盖8。底盖8上设有三个通孔,该三个通孔分别对应气阀气室7、中间腔24和进气道23。在阀体4内设有单向阀6,通过该单向阀6贮气室19可以与气阀气室7连通,并且气体只能由贮气室19向气阀气室7流动。阀体4的内部设有活门5,活门5的上端置于贮气室19内,下端置于中间腔24内,活门5的杆为刚性杆。所述的活门5的上端面上还设有密封圈。活门5的下端面将中间腔24分隔为两个腔,这两个腔通过设在活门5下端面侧壁的密封圈气密隔开。两个腔中靠近贮气室19的腔为阀动气室22,阀动气室22与进气道23连通。在活门5的下端面与底盖8之间设有弹簧16。在底盖8下表面设有气阀15,气阀15与底盖8上的三个通孔均连通。通过改变气阀15的状态可以改变所述三个通孔的连通状态。气阀15可以是两位三通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02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