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次井下取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81164.9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魏大农;张国锋;程焕清;袁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8 | 分类号: | E21B49/0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遂胜 |
地址: | 100728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次 井下 取样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井测试工具,,尤其是一种能够下井一趟管柱多层测试取样的多次井下取样器,主要用于油气井地层测试中进行井下取样,属于石油勘探试油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各种不同类型的井下取样器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井况条件下。其中环空压力控制的井下取样器只能用于套管井中,不能用于裸眼井。而钢丝/电缆取送的井下取样器不能用在产量较大的情况下,并且,与常规测试工具配合使用时,只能下到测试阀以上,距离产层较远,有时难以取得准确的流体样品。
常规地层测试工具中,均在测试阀上附带有井下取样器,可以在上提测试管柱关井同时,取得井下的地层流体样品,带到地面后进行分析化验。但这些工具所带的取样器只有一个,随测试阀开关而开关,只能取得最后一次关井时的井下流体样品。尽管现有的一些测试阀和封隔器已能够实现下一趟管柱,进行多层测试,但由于不能多次取样,失去了多层测试的意义。进行多层测试,仍需要下多趟测试管柱来完成。
常规地层测试工具所附带取样器的另一个缺陷是流道较小,且弯曲,不能适应大产量井测试,不能用于进行酸化压裂措施改造作业,也不能进行钢丝、电缆作业;这类取样器的PVT转样作业还需要用水银来置换样品,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危险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用于所有类型井(包括裸眼井)测试的可进行多次取样操作,操作灵活方便,随测试管柱上提下放来操作多次井下取样器,可进行下井一趟管柱多层测试取样。取样器在起出井筒到地面进行高压物性(PVT)转样时,不需水银来置换样品。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制作一体的其上连接安装有定位销的上连接外筒与取样外筒、传压接头、空气腔外筒、连接外筒、下接头相互连接构成整体外壳,其内顺序连接安装上芯轴、推套、剪销、弹簧、卡簧、活塞、取样芯轴、空气腔芯轴、内芯轴、连接芯轴、锁块而构成本实用新型。根据设计要求空气腔芯轴外侧铣设计有纵向槽,可以沟通液压油与空气腔。结合设计需要,取样芯轴下部设计有一个压差台肩面,上面为液压油,下面承受井下流体压力,在压差作用下,取样芯轴将上行自动将井下流体样品封闭在取样腔中。
多个取样器串联在一起,接在测试阀(已有技术)下面,其内芯轴与测试阀的芯轴相连接,每次测试阀下放开井时,取样器内芯轴会随测试阀芯轴一起向下运动,测试阀上提关井时,又随测试阀芯轴一起向上运动。第一次关井时启动最下面的取样器取样,取得样品,关闭并锁定这个取样器,同时使第二个取样器置于工作状态;第二次关井时,启动第二个取样器取样,取得样品,关闭并锁定这个取样器,同时使第三个取样器置于工作状态;这样逐级传递,实现多次取样;所有取样器都采用环形空间来存储样品,保证每个取样器取样后,中心仍有足够大的流道;在取样器上设置一个内压为大气压的空气腔,取样腔先用液压油占据,使取样腔内不会进入杂质;依靠井下样品自然压力,将液压油推到空气腔中,液压油与样品间有活塞隔开;取样腔的关闭在井下流体与空气腔的压力差作用下,自动完成,并能锁定在关闭状;放样通过液压活塞推挤,将样品从环形取样腔内排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用于所有类型井(包括裸眼井)测试的可进行多次取样操作,操作灵活方便,随测试管柱上提下放来操作多次井下取样器,可进行下井一趟管柱多层测试取样。取样器在起出井筒到地面进行高压物性(PVT)转样时,不需水银来置换样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半部分和上半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接头,2.推套,3.剪销,4.连接芯轴,5.锁块,6.弹簧,7.连接外筒,8.内芯轴,9.传压接头,10.取样芯轴,11.活塞,12.取样外筒,13.空气腔外筒,14.空气腔芯轴,15.注油孔,16.上芯轴,17.上连接外筒,18.定位销,19.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116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