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牛卧床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83123.3 | 申请日: | 200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936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胡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四方诚信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1/035 | 分类号: | A01K1/03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1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畜牧养殖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养牛场或牛舍内用于牛只隔离休息的牛卧床。
背景技术
将家畜集中在舍栏内进行圈养、管理的饲养方法能有效提高饲养效率和草场利用率,并可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家畜养殖的必然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产奶家畜如奶牛的养殖,集中的科学喂养能够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率和产奶质量,并能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施对家畜进行疾病预防、产奶质量监控等有效管理。
牛的集中喂养需要对牛群进行合理的卫生控制和有序空间安置。因为牛是反刍进食动物,须提供一合理和舒适空间以保证其正常进食和休息,提高养殖效率。无序的围栏圈养不仅会造成牛群相互挤靠,影响正常的反刍和休息,还会因牛群的排泄物凌乱而致使清扫不干净,污秽不堪,牛体也容易沾染排泄物,带来疾病滋生的隐患。
现有的牛卧床虽然能够将牛进行分体圈养,但是由于卧床设计不合理,卧栏基础不稳定,造成牛体休息不舒适,起卧时空间不合理,容易受伤,相应的降低了集中喂养的效率。另外由于牛卧床中的卧栏设置不合理,经常会发生被牛撞斜或倾倒的情况,增加了维护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固定的牢固性能佳,且制造成本较低的牛卧床,解决了现有牛卧床在集中喂养时产生的多种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牛卧床,包括卧床地基和地基上设置的牛卧栏,其特征在于卧床地基具有一凸台,牛卧栏设置在地基的凸台上,地基凸台的外侧设置挡胸阶梯面,所述牛卧栏包括与牛身平行间隔设置的卧栏和纵向连接杆,所述每一卧栏架设在两竖杆上。
具体的讲,所述卧栏为一两端圆弧形向下过渡弯折的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两末端分别与两竖杆焊接固定。
所述固定两竖杆上端部的金属管端为一该金属管的长直管部,所述两竖杆的中部分别与金属管的一短直管部焊接固定,所述长直管部的外端向短直管部方向圆弧形过渡弯折。
所述卧栏平行间隔设置,其间由纵向连接杆连接固定。
所述纵向连接杆为平行设置的两根,所述两纵向连接杆分别于卧栏和竖杆的连接点处固定。
所述竖杆的下端植于地基的凸台上。
所述卧栏与纵向连接杆为热镀锌钢管,卧栏与纵向连接杆的连接为轴套连接结构。
该牛卧床采用将卧栏固定在地基凸台上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牛只由于起卧惯性原因对卧栏固定用竖杆的冲撞力,使得卧栏更加牢固。同时采用两根平行的竖杆固定一卧栏,提高了卧栏的耐冲击力。卧栏采用一整根金属管弯折而成,金属管的末端分布与两竖杆焊接固定,有效地提高了卧栏的整体牢固性能。而纵向连接杆的连接可以使整排牛卧床规则排列,两侧均可安置牛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牛卧床结构设计合理,固定的牢固性能佳,且制造成本较低,能给予牛只合适的空间,保证牛只的生活舒适度,解决了现有牛卧床在集中喂养时产生的牢固性差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该牛卧床主要包括卧床地基1和地基上设置的牛卧栏,卧床地基1具有一凸台2,牛卧栏设置在地基的凸台2上,地基凸台2的外侧设置挡胸阶梯面,牛卧栏包括与牛身平行间隔设置的卧栏3和纵向连接杆,每一卧栏架设在两竖杆4、5上,竖杆4和5的下端植于地基的凸台2上。卧栏3为一两端圆弧形向下过渡弯折的金属管,金属管的两末端分别与两竖杆焊接固定。固定两竖杆上端部的金属管端为一该金属管的长直管部,两竖杆的中部分别与金属管的一短直管部焊接固定,长直管部的外端向短直管部方向圆弧形过渡弯折。如图2,另一实施例中,其下端金属管可直接向内弯折形成卧栏3。
卧栏平行间隔设置,其间由纵向连接杆6、7连接固定。纵向连接杆为平行设置的两根,两纵向连接杆分别于卧栏和竖杆的连接点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四方诚信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四方诚信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31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