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触端子及装设该接触端子的包材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85546.9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32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48 | 分类号: | H01R4/48;H01R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端子 装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触端子及装设该接触端子的包材。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的接触端子一般是一端永久性地焊接于电路板,另一端则可弹性地机械接触电子元器件,以完成两者的电性导通。接触端子一般尺寸较小,业界常用包材(carrier tape)形成向上敞开的长方体型的收容室,以将接触端子收容于其内,用以储藏、运输及自动化作业等,并且接触端子的吸附平面水平设置于收容室内以方便吸附装置的吸取。为方便接触端子的置入和取出,收容室侧壁与接触端子往往具有较大的间隙。然而,该间隙易造成接触端子于收容室内的翻转。叉,或者接触端子本身重心偏移,导致接触端子于收容室内有所翻转。一旦稍有翻转现象产生,接触端子的吸附平面就不能保证水平面上,造成自动吸附装置吸取失败,形成抛料现象。
所以,本实用新型希望能改善此抛料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触端子及装设该接触端子的包材,其中接触端子平稳地装设于包材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接触端子,是由一金属片弯折形成,该接触端子包括焊接部、接触部及连接焊接部和接触部的连接部,所述焊接部的末端设有让位开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端子设有的让位开口,在接触端子收容于包材的收容室时,可与收容室侧壁上的凸肋相配合,从而保证接触端子在收容室内平稳装设,降低抛料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另一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具有用以装设让位开口的接触端子的包材,所述包材包括收容所述接触端子的收容室及连接收容室的料带部分,所述收容室的一侧壁上设有与接触端子的让位开口相配合的配合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包材收容室的一侧壁设有的配合部可与让位开口相配合,可保证接触端子在包材收容室内的平稳装设,降低抛料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装设于包材中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未装设于包材中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端子装设于包材中的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接触端子1及装设该接触端子1的包材2。
请参图3,接触端子1是由一金属片弯折形成,其包括基部10、接触部13和连接基部10和接触部13的连接部。所述基部10呈长条板状,该基部10也即焊接部,其底面用以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所述连接部包括由基部10的一端向上弯折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一连接部11,以及由第一连接部11朝向基部10侧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二连接部12平行于基部10。所述接触部13由第二连接部12继续向上弯折延伸且呈弧形。基部10的另一端设有一让位开口14(如图3中所示的缺口)。
请参图1至图4,包材2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收容室20及连接收容室20的料带部分26,各图只显示了一个收容室20。请参图2和图3,该收容室20由一底壁21及四周的侧壁22形成并设有一个与料带部分平齐的开口,其中一侧壁22a并非一平面而是向收容室20凸入。所述侧壁22a在邻近开口处形成一向收容室倾斜的第一导引面23,侧壁22a中间部沿上下方向向收容室20凸入而形成一呈凸肋状的配合部24。所述配合部24包括接续第一导引面23并与第一导引面23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二导引面241、与第二导引面241相接的支撑面242及由支撑面242垂直向下延伸至底壁21的延伸部243(请参图4)。所述支撑面242与底壁21的内表面211相互平行。由图4可清楚看出,收容室20的内腔是由3个垂直壁与一个具有向内凸入的凸肋(即配合部)形成,该凸肋在朝向内腔侧包括由上向下形成的由第一、第二导引面23、241构成的倾斜导引面、水平的支撑面242及由延伸部243形成的壁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55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