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下钻孔孔口捕尘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6088.0 | 申请日: | 200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91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袁亮;方良才;曹承平;王永;欧凤华;陈德忠;黄保卫;黄建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5/02 | 分类号: | E21F5/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200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钻孔 孔口 捕尘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钻孔施工的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矿井下施工瓦斯抽排放钻孔和其它钻孔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煤岩粉尘,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和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迄今为止,如何快速、简便、有效地解决打钻时产生的粉尘,一直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井下钻孔孔口捕尘器,以便能有效地进行孔口除尘,避免粉尘在井下弥漫,改善煤矿井下工作环境,保证职工身体健康,保证钻孔施工人员的安全,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井下钻孔孔口捕尘器,其特征是设置捕尘套筒,所述捕尘套筒内口为直口,外口具有环形端盖,下部有一轴向出渣口;以所述捕尘套筒的内口扣设在钻孔孔口所在位置的煤壁上,出渣口位于正下方,钻杆沿轴向贯穿捕尘套筒;在所述捕尘套筒内侧壁上,设置喷雾环,所述喷雾环通过三通接头分别与压风管和水源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喷雾环在轴向上有两道。
所述捕尘套筒外口上的环形端盖为分体设置的可作为视窗的透明构件。
设置吊索在所述捕尘套筒与煤壁之间形成用于固定捕尘套筒的三角支撑。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进行孔口除尘,避免粉尘在井下弥漫,改善煤矿井下工作环境,保证职工身体健康。
2、本实用新型对于打钻过程中对出现的钻孔喷孔现象,可以阻挡煤、岩颗粒从钻孔内高速喷出,从而有效避免喷孔伤人事故的发生,保证钻孔施工人员的安全,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道喷雾环可以更进一步提高除尘效果。
4、本实用新型设置透明视窗有利于直观把握捕尘套筒内部状况。
5、本实用新型捕尘套管采用吊索呈三角形固定,不需要另外扩孔安装,使用极为便利。
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易安装,具体规格尺寸可根据现场使用情况设定,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雾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况示意图。
图中标号:1 三通接头、2 环形喷雾、3 喷雾头、4 环形端盖、5 出渣口、6 吊索、7 钻机、8 钻杆、9 吊挂眼、10 捕尘套筒、11 煤壁。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设置捕尘套筒10,捕尘套筒10的内口为直口,外口具有环形端盖4,下部有一轴向出渣口5;以捕尘套筒10的内口扣设在钻孔孔口所在位置的煤壁11上,尽可能使钻孔处于捕尘套筒的中心,出渣口5位于正下方,钻杆8沿轴向贯穿捕尘套筒10;在捕尘套筒10的内侧壁上,设置喷雾环2,喷雾环2通过三通接头1分别与压风管和水源管连通。
具体实施中的相应结构设置包括
喷雾环2在轴向上有两道,各道喷雾环上间隔设置喷嘴3,相邻喷雾环上的喷嘴3在环向位置上交错布置,以增加捕尘套筒内的喷雾均匀性。
捕尘套筒10的外口上的环形端盖4为分体设置的可作为视窗的透明构件,以利于通过视窗对捕尘套筒10中的工作状况进行观察,环形端盖4中心孔的直径在保证钻杆8不与其发生碰撞和摩擦为前提下尽可能小,以提高其对于粉尘的封堵效果。
设置吊索6在捕尘套筒10与煤壁11之间形成用于固定捕尘套筒的三角支撑,相应位置的煤壁上采用金属网支护,这种固定形式简单,不需要另外扩孔,水煤粉渣在出渣口5中流出。
使用时,在钻机7通过钻杆8实施钻进的同时,保持三通接头1为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60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爆型式摩擦片控制的软启动减速机
- 下一篇:电梯曳引机的挡绳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