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棉涤复合纱线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6946.1 | 申请日: | 200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6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郁广益;王永平;王益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茂达棉纺厂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D02G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15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纱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棉涤复合纱线,该纱线是由涤纶长丝和棉纤维复合而成,特别适用于生产棉涤织物。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涤纶作为合成纤维中产量最高的第一大品种,自问世以来拥有有多个商品名,“涤纶”是最常见的一种,在我国被普遍采用。因其化学名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因而也被称做聚酯。其结构形态由喷丝孔决定,常规涤纶横截面呈圆形,无中腔。改变纤维的截面形状,可以制出异形纤维。提高光亮度和抱合力。纤维大分子结晶度,取向度高,所以纤维强力高(是粘胶纤维的20倍),耐磨性好。弹性好不易起皱,挺括保形性好,耐光、热性好,洗涤后快干免烫,洗可穿性能良好。纯涤纶织物,不容易排汗,摸上去有刺拉的感觉,很容易起静电,斜着看上去有亮光。涤棉是指涤纶与棉的混纺织物的统称,手感不如全棉舒服,穿着不如全棉吸汗。
为解决纯涤织物的上述缺点,自涤纶问世以来,对其的使用改良一直进行着,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涤纶短纤维与其它类拟于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混纺后成纱,使之具有一定的天纤维的优良性能,如:吸湿透气性、柔软性、可染性等。
用涤纶短纤维和棉纤维混纺纱线织成的各种织物,俗称棉的确良。其纱线一般采用棉花与涤纶短纤混纺而成,该混纺纱线强度低,毛羽多,条干差,制成的织物易起毛起球,尺寸稳定性、耐磨性及洗可穿性差,服用性能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棉涤复合纱线,该复合纱线可以克服传统棉涤混纺纱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棉涤复合纱,由涤纶长丝和成型的棉纤维相互包缠复合而成。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本实用新型可以有不同的包缠形式,一种形式是,成型的棉纤维与涤纶长丝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缠成单层棉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另一种形式是,涤纶长丝与成型的棉纤维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缠成单层棉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不相同。
其成纱的方法是从不同筒子分别引出涤纶长丝和成型的棉纤维,用并捻机、捻线机或并线—倍捻机加捻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棉涤短纤混纺纱相比,具有条干均匀、毛羽少、强力高、耐磨性好的优点,并可提高纺纱支数。所述纱线还符合生产优质性能棉型织物所需的织造、染整工艺的加工要求。用本实用新型生产的棉型织物具有光泽柔和,身骨优良,手感活络,布面整洁匀净,抗起毛起球性和抗静电性好,吸湿快干,穿着舒适,机可洗,洗可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棉涤复合纱由涤纶长丝和成型的棉纤维相互包缠复合而成。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所述棉纤维2与所述涤纶长丝1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缠成单层棉涤复合纱,二者的螺旋线的直径相同,所述涤纶长丝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该产品称为棉涤并捻纱。其成纱的方法是从不同筒子分别引出涤纶长丝和棉纤维(棉纱或棉条),用并捻机、捻线机或并线—倍捻机加捻而成。
实施例2:如图2所示,所述棉纤维2与所述涤纶长丝1按圆柱螺旋线的形式相互包缠成单层棉涤复合纱,涤纶长丝螺旋线的直径大于棉纱螺旋线的直径。该涤纶长丝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其成纱方法是将涤纶长丝卷绕在空心锭子筒管上,棉纱从筒子架经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喂入空心锭子,通过空心锭子的旋转,涤纶长丝包缠棉纱成纱(该产品称为涤包棉纱),控制前罗拉和输出罗拉的速度可实现芯纱的超喂,当前罗拉速度大于输出罗拉速度时,芯纱为超喂,反之芯纱为欠喂。包缠捻度靠空心锭子和卷绕装置的速度差来实现,捻向由空心锭子的旋转方向决定。在本实施例中,成型的棉纤维也可以是棉条。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棉纤维可以是棉纱或棉条,要求纤维细度10-50分特;所使用的涤纶长丝可以是DTY或FDY,要求细度为10-150分特;棉纱(或棉条)和涤纶长丝的自身捻度变化范围是0-500捻/米(Z向或S向均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茂达棉纺厂,未经江阴市茂达棉纺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69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针织机的传动构造
- 下一篇:TPS3510的应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