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电式撞击强度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7101.4 | 申请日: | 2008-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591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杨乾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乾章 |
主分类号: | H01H35/14 | 分类号: | H01H3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电 撞击 强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电式撞击强度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撞击传感装置(滚球,水银式)通过电脑反应在车辆只有1.受到正面或者正面30度角以内撞击有效(其他方位撞击无效)2.撞击传感器测定力度达到中等程度以上才能传感,使整套价格昂贵的安全气囊引爆,对中等程度以下常见的严重颠簸,倾斜情况,侧面,尾部遭撞击情况无任何强度级别及感应能力显示。
特别是电脑组件精度高,制造复杂,不易维修重复使用,引爆后必须整体更换,才具有重新工作的能力,完全丧失了车辆安全行使到预定目标的安全性保护。与此同时在引爆气囊之前,传感器无任何撞击强度预警信号表示。突发的引爆气囊巨响给人员造成精神及人体意外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机电式撞击强度传感器,其反应能够发出从轻微撞击颠簸、倾斜、到中等程度的撞击及倾斜限度保护警示信号,特别是中等程度以上全方位严重撞击的瞬时传感功能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机电式撞击强度传感器的导线穿过金属盖中心孔且悬于金属盖用螺钉连接在半自由运动、撞击能量充分释放的空心铜球上,吊放在碗状物里;该碗状物的上侧是金属,两组金属环带间隔,平行固定在碗状物壁上,用导线分别连结到相应的设备上;在该碗状物的底部有一非金属托盘,该非金属托盘上装有固定的非金属丝;有一非金属螺丝穿过碗状物底部调节非金属圆形托盘高度。
金属盖反面边侧有凸起圆形圈,边缘有加工螺纹能够旋合碗状物上侧部螺纹;将一端焊接滚珠的金属感应片向下插入有12个圆形凹槽中空金属座片,用螺钉连接有凹槽金属座片与金属盖圆形圈凸起部分,滚珠能定位晃动。碗侧的两组金属环带(5)(7)上端,从开口处插入被动向上翻动的金属片,并间隔排列,平行环绕固定在碗状物侧面,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相应设备上,动作后能自动回复到垂直于碗状物内侧面的位置。
所述空心铜球的表面有短金属突出针,陷入非金属丝,非金属丝厚度为空心铜球直径。
所述的空心铜球是由具有螺旋状塑形的弹性绝缘导线吊在金属盖上,该绝缘导线因空心铜球自重拉伸后长度加铜球直径小于金属盖顶半径;倾斜角安全最大允许时能触及金属环带5,该空心铜球置直径的1/5~1/4在非金属丝中。
采用以上结构之后,该机电式撞击强度传感器能够及时的使车辆在倾斜及轻微、中度,撞击时发出明确强度警示信号,全方位重度撞击瞬间接通电流发挥传感作用。控制各种安全设备瞬时工作,发挥安全作用保护人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机电结构示意图。
图2金属环带示意图。
图3凹槽座示意图
图4滚珠金属片示意图
图5凹槽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碗侧,将一端焊接滚珠的金属片图4插入金属环带开口处图2,滚珠可向上翻动,动作后因重量落下时被托板制止,而使其保证垂直于金属环带。滚珠被夹在碗状物壁和环带之间,受上层环带阻碍不能脱出,只能灵活转动。环带层间是错层重叠,最上层有倒置的金属带圈阻止圆珠脱出,两组金属环带用螺钉分别固定在碗状物内侧面。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相应设备上。B顶盖,将焊接滚珠的金属片插入在凹槽金属片内,不能脱落,上方有盖,只能晃动图5。C零件,利用缺口铜片加工成为一端焊接滚珠,一端宽度方向焊接一条铜条,既加重金属片外端重量又阻止向上翻动时不陷入开口槽内的零件。
使用汽车电瓶3~6V和备用电源3~6V并连。
当车辆在平坦路上轻微撞击颠簸、倾斜时,传感器的空心铜球6因为和非金属丝11之间的阻力较大,只能在非金属丝11范围内滚动、晃动或倾斜接触到金属环带7的触片上,接通金属环带7连接的电路后,接到相应的装置上,表示保护系统有效。
当遇到崎岖路面或者小能量撞击时,传感器的带电铜球6因为惯性或者严重倾斜,会中等程度撞击到金属环带5的触片上。接通金属环带5连接的电路后,接到相应的装置上,作出了提示警告。
当遇到中等程度以上剧烈撞击时,传感器中的带电铜球运动程度最大,会撞击传感器即碗状物的上侧部金属感应触片,或者金属盖板的感应触片上,使金属上侧部连接的电路接通连接器总线,接到相应的装置上,实行保护。
使用者根据需要和经验在保险系数要求高时调低托盘高度,反之调高,最大沉陷不超越铜球2/3直径,金属环带7和金属环带5分别连接到相应的信号器上和自动播音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乾章,未经杨乾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71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