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式硅油风扇离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7785.8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6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亮;巩天传;周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口市汽车风扇离合器厂 |
主分类号: | F01P7/12 | 分类号: | F01P7/12;F16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717山东省龙口***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式 硅油 风扇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汽车发动机冷却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式硅油风扇离合器。
背景技术:随着节能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汽车发动机节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风扇是发动机的消耗者,最大时约为发动机功率的10%,为了降低风扇功率的消耗,减少噪声和磨损,防止发动机过冷,降低污染、节约燃料,多采用风扇离合器加以控制风扇的运转,而目前使用的硅油风扇离合器其油路的设计上多是采用阀片与油孔配合形式,其工作原理:一种是利用双感温片感温,带动主轴旋转,使阀片转动远离进油孔,向工作腔内注油,带动风扇随驱动轴运转,反之,阀片回转将进油孔封闭,其存在感温不准确、运行不稳不灵敏、寿命短的缺陷;另一种是在壳体外侧上设电磁线圈,利用电磁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磁场对阀片产生的吸引力,将进油孔打开,向工作腔内注油,带动风扇随驱动轴运转的,其缺点是结构复杂、壳体密封性差,且当电磁线圈缺电或损坏时,进油孔总是处于关闭状态,易造成发动机开锅现象,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效果好、生产组装容易,运行稳定、寿命长的一种电磁式硅油风扇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式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驱动轴、主动板、壳体和硅油;壳体中间通过轴承安装在驱动轴上;主动板固定于驱动轴一端上、并位于壳体内,主动板与壳体端面之间构成的工作腔内设有齿槽配合结构;主动板上设有开闭配合的弹簧阀片和进油孔;油腔盖与主动板及与壳体分界贴合面组成的腔体构成贮油腔;在右侧壳体上还设有连通工作腔和贮油腔的回油孔;其特征是:在驱动轴中心孔内设有软铁顶杆,软铁顶杆大端外圆上套装电磁线圈与驱动轴外圆上设有的碳刷相接,软铁顶杆小端外圆上套装隔磁套管,且小端端面与弹簧阀片相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是利用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通过软铁顶杆顶开弹簧阀片将进油孔打开;反之,将进油孔关闭,来控制风扇的运转,因而具有结构简单、控温准确、运行稳定、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考附图,一种电磁式硅油风扇离合器,包括驱动轴1、主动板2、壳体3和硅油;壳体3中间通过轴承安装在驱动轴1上;主动板2固定于驱动轴一端上、并位于壳体内,主动板2与壳体3端面之间构成的工作腔内5设有齿槽配合结构;主动板2上设有开闭配合的弹簧阀片6和进油孔9;油腔盖7与主动板2及与壳体3分界贴合面组成的腔体构成贮油腔8;在右侧壳体上还设有连通工作腔5和贮油腔8的回油孔11;其特征是:在驱动轴1中心孔内设有软铁顶杆12,软铁顶杆12大端外圆上套装电磁线圈10与驱动轴1外圆上设有的碳刷4相接,软铁顶杆12小端外圆上套装隔磁套管13,且小端端面与弹簧阀片6相接。使用时,通过连接盘直接安装在水泵皮带轮上,通过电磁线圈通断电控制弹簧阀片与进油孔的开启和关闭,当处于开启状态时,电磁线圈通电,发动机温度较高,贮油腔内的硅油由进油孔进入工作腔内,主动板利用硅油的粘稠性带动壳体及风扇转动,风扇离合器处于接合状态,为不使工作腔中的硅油油温过高,造成粘度下降,使硅油在工作腔和贮油腔内不断循环,工作腔内的硅油在离心力作用下从主动板甩向工作腔外缘,并由回油孔流向贮油腔,贮油腔的硅油又经进油孔及时向工作腔补充油液;当处于关闭状态时,电磁线圈断电,发动机温度较低,工作腔中硅油从回油孔流回贮油腔,直至甩空为止,风扇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口市汽车风扇离合器厂,未经龙口市汽车风扇离合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77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