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空转防盗锁芯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8424.5 | 申请日: | 2008-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60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孙静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静波 |
主分类号: | E05B63/00 | 分类号: | E05B63/00;E05B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240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空转 防盗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属于防盗用品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新型空转防盗锁芯。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锁具的款式、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很好的满足了人们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弹子锁芯就是一种目前使用较广的新结构锁具,其一般由外壳、锁胆、弹子、复位弹簧及锁定销等零部件组成,这种结构的弹子锁芯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容易被万能钥匙、铁丝等非配套钥匙的开锁工具技术性开启,或容易被外力强行破坏,防盗性能比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关业者开始研发了一类空转防盗锁芯,这类锁芯在万能钥匙、铁丝等非配套钥匙的技术性开启作用下只会发生空转,无法定位,从而无法开启锁芯,特别当遇到外力强行开启时,锁胆由于空转,外力无法对锁芯施加作用力,从而避免锁胆遭受破坏。然而,现有空转防盗锁芯结构比较复杂,加工制造麻烦,控制不灵活,容易发生卡死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空转防盗锁芯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操作简便、防盗性能好且能有效防止强外力破坏的新型空转防盗锁芯。
为了能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空转防盗锁芯,包括锁芯体、设于锁芯体内且与其相对转动的锁胆、同轴设置于锁芯体和锁胆之间的转动套及一伸出锁芯体的执行机构;还包括设于锁胆和执行机构之间,传导或隔断锁胆至执行机构的作用力的弹性离合机构,及设于锁胆与转动套之间,连接或断开锁胆与转动套的联动设置的弹性卡擎机构。
上述弹性离合机构内置于锁芯体,其包括:与转动套配合连接可由其推动沿锁芯体轴向滑移的移动离合块、由移动离合块带动同向移动的离合传动轴及为上述移动离合块和离合传动轴提供复位动力的弹性元件;其中离合传动轴两端部分别与锁胆和执行机构滑动配合传导或隔断锁胆至执行机构的作用力。
上述弹性卡擎机构内置于转动套,其包括:沿锁芯体轴向设置且与锁胆固定连接的固定轴、若干个活动穿套于固定轴上的卡擎块及与卡擎块对应配合连接的扭簧;其中每一卡擎块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与转动套联动配合的凸块,转动套的内壁面设有与卡擎块凸块适应配合的卡槽位。
进一步,所述移动离合块为与转动套大小适应的圆型板块,其中部设有供离合传动轴穿过的通孔,沿周端相对设有两个带斜面的凸起,及所述转动套的一端部设有与移动离合块凸起适应配合的凹陷位。
进一步,所述离合传动轴两端部分别为可滑动插入锁胆和执行机构的扁平状体,其上固设有与移动离合块抵靠接触的定位块。
进一步,所述锁胆和执行机构分别设有与离合传动轴扁平状体插接配合的滑道。
进一步,所述弹性元件包括分别为移动离合块和离合传动轴提供复位动力的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其中第一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移动离合块和锁芯体相顶抵,第二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离合传动轴和执行机构相顶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整体结构简单,加工制造便利,操作容易,通过设置弹性离合机构和弹性卡擎机构,实现在非配套钥匙作用下产生空转,避免技术性开启和外力强行破坏,防盗性能强,使用期限长,有利于市场推广使用。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移动离合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I方向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离合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转动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II—II方向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III—III方向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8是弹性卡擎机构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9a、9b、9c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转防盗锁芯,包括锁芯体1、设于锁芯体1内且与其相对转动的锁胆2、同轴设置于锁芯体1和锁胆2之间的转动套3及一伸出锁芯体的执行机构4,所述锁胆2设有供钥匙插入的钥匙道,执行机构4外端与拨舌传动连接执行开锁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静波,未经孙静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84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