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开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99849.6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58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剑雄;刘剑梅;杨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C1/58 | 分类号: | B66C1/58;B66C1/1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 云 |
地址: | 650093云南省昆明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力 自动 夹钳 开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间接控制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开闭动作的开闭器,属于机械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一般由多个空间连杆机构组合而成,其特点是:①利用带卷自重、钳卷间摩擦力及夹钳的空间连杆机构,夹持并抓取垂直放置的带卷;②无需任何动力辅助;③夹持力随带卷自重的增大而增大,随其减小而减小;④各空间连杆机构工作平稳可靠,无相互干涉;⑤夹持带卷时,在起重机最大起升和行走速度下,带卷无任何下滑及脱落现象;⑥大多数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都使用某种形式的开闭器,它被用来控制夹钳的空载、夹取、吊运和卸卷四种工作状态,从而控制夹钳的开、闭动作。
目前,国内外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主要使用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类型的开闭器,其中直接控制式开闭器需要承担整个夹钳自重所产生的工作载荷。因此,这种形式的开闭器具有体积大、重量重(大约在150kg左右)、结构复杂、磨损严重、寿命短、成本高、加工制造困难及安全性差等缺点。而间接控制式开闭器无需直接承担整个夹钳自重所产生的工作载荷,它只需产生开、闭夹钳所需的控制动作,然后再通过一套杠杆机构去控制夹钳的开、闭。事实上受开闭器控制的杠杆机构才真正承担整个夹钳自重所产生的工作载荷。因此,间接控制式开闭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小于5kg)、结构简单、磨损小、加工制造相对容易、成本低等优点。
虽然现有的间接控制式开闭器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锁销与半圆形锁环间的联接太过薄弱、锁体与半圆形锁环间的摩擦过大,加上夹钳工作过程中的冲击载荷。从而导致了目前所使用的间接控制式开闭器寿命短、工作不可靠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间接控制式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开闭器,其结构简单,锁环与锁销间连接强度高,锁体与锁环间摩擦小,使用寿命长,工作可靠,成本低廉。
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在现有的由锁体、锁帽、锁芯、锁销及锁环组装而成的间接控制式开闭器基础上,将原来采用的半环形锁环结构改进为整体圆环结构,再将本圆环形锁环的两端支承于一对轴向止推轴承之间,再同时装入锁体的内孔中,使原来锁环与锁体及锁帽间的滑动摩擦变为了滚动摩擦。本方案锁销的外侧装入结构增大了锁销与锁环联接圆柱面的直径,从而增强了锁销与锁环间的联接强度;在开闭器的锁体上设置有通入其内腔的润滑油嘴,可方便地将润滑脂注入开闭器内润滑其中的各运动部件,进一步减小锁销与锁芯、锁环与锁体及锁帽间的摩擦和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强度较高、受力较均匀的整体圆环形锁环结构,改善了锁环的受力状况;增大了锁销与锁环联接圆柱面的直径,提高了锁环与锁销间的连接强度;锁环两端支承于一对轴向止推轴承之间,使锁环与锁体及锁帽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锁体上润滑油嘴的设置,更使零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减小。因此,本开闭器具有寿命长、结构简单、安装维护容易、使用安全可靠、可大大降低夹钳的运行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传统的带卷夹钳开闭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依次表示:1、锁芯,2、锁帽,3、轴承,4、锁环,5、锁销,6、轴承,7、锁体,8、润滑油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当锁芯1在锁体7内沿开闭器轴线移动时,嵌于锁芯1圆柱表面上特设凸轮槽中的锁销5将在锁芯1的凸轮槽中滑移运动。由于采用专门的方式将锁销5固定安装于整体锁环4上,而锁环4又支承于一对轴向止推轴承3和6之间,致使锁环4及锁销5所构成的部件只能绕开闭器轴线作回转运动。而锁销5又通过锁芯1圆柱表面上的凸轮槽反过来限制锁芯1的轴向位移。轴向位移受控的锁芯1再去控制“重力式自动带卷夹钳”的开闭杠杆机构,从而控制夹钳的开闭动作。为减小摩擦和磨损,锁体7上设有专门的润滑脂注入点,通过润滑油嘴8,可以方便地将润滑脂注入开闭器工作腔内;为了使锁环4及锁销5受力均匀,达到增加开闭器使用寿命的目的,锁环4被设计成整体圆环式结构,并使用了一对轴向止推轴承3和6,将锁环4与锁体7及锁帽2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大大降低了其间的摩擦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998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