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色水龙头、花洒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0461.3 | 申请日: | 2008-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09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孝林 |
主分类号: | F16K37/00 | 分类号: | F16K37/00;F16K27/00;B05B1/00;F03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6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水龙头 花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沐浴花洒,具体是一种变色水龙头、花洒。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水龙头、沐浴花洒,很多情况下因为使用者不能很好的掌握水温,往往容易造成烫伤或者着冷(特别是在冬天),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和弱者,更容易出现上述问题,给沐浴者带来诸多不便。
市面上曾经出现一些能通过数字显示或镶贴感温变色元件而辨别水温的水龙头或花洒。数字显示水龙头或花洒的花洒主要是在花洒内镶插数字显示的温度探测仪,对于这种水龙头或花洒,使用者还是无法用视觉直接辨别水温,对于老弱、儿童的使用者,其实用可靠性不高。而通过镶贴感温变色元件以显示水温的水龙头或花洒,例如中国专利ZL200520056948.5公开的一种示温水龙头,它把感温元件丝印、附贴或者直接镶嵌在出水管上,感温元件随着水温的变化而产生颜色变化,使得操作者可从视觉上直接感知水流的温度。但是,这种结构的水龙头,其感温元件容易剥离脱落,一旦感温元件剥离脱落后就会导致感温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
另外,中国专利ZL200420059600.7公开了一种水温感应式水龙头发光装置,它通过在水龙头内装设不同颜色的发光体,发光体根据感应部对水温的检测而显示不同的颜色以告知使用者水温,同时,水龙头内通过微型水流发电机发电已给发光体供电。但是,这种结构的水龙头单靠一些常规的简单零部件实现上述功能,往往这些零部件的精确度与灵敏度不佳,很容易降低温度显示的可靠性,而且,在上述专利中,作为该技术方案的重要部件——感应部与电路控制原理方面没作公开,一般技术人员很难重现该技术方案,使得该产品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根据不同水温使水流显示不同颜色,从而让使用者通过视觉识别就可辨别水温,方便实用,可靠性高,灵敏准确的变色水龙头、花洒。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变色水龙头、花洒,包括设于水龙头或花洒内的水流发电机(M)、装于水龙头或花洒出水端的LED彩灯及控制电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总成包括供电电路、微处理器(U2)、水流检测电路、水温检测电路及LED灯连接电路,其中:
供电电路:包括顺次电连接的整流二极管(D2)及电压调整器(U1),整流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水流发电机(M)的电压输出端,整流二极管(D2)的输出端还外挂接有滤波电容(C4)与稳压管(ZD1)作为直流电输出端,以将水流发电机(M)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该直流电输出端还外挂接有滤波电容(C2),使水流发电机(M)输出端经滤波变为初级电压输出端(VCC),为LED彩灯供电,初级电压输出端(VCC)与电压调整器(U1)的输入端连接,初级电压输出端(VCC)与电压调整器(U1)的输入端之间外挂接一滤波电容(C1),电压调整器(U1)的输出端外接有滤波电容(C3),电压调整器(U1)的输出端经外挂接的滤波电容(C3)滤波后作为二级电压输出端(VDD);
微处理器(U2)为HT46系列单片机,HT46系列单片机的第12引脚与二级电压输出端(VDD)电连接;
水流动态检测电路:包括三极管(Q4)和用于感知水流状态的检测装置,三极管(Q4)的基极与二级电压输出端(VDD)电连接或者直接连接在检测装置上,实现二级电压输出端(VDD)或者检测装置为三极管(Q4)的基极提供偏置电压,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二级电压输出端(VDD)及微处理器(U2)的第7引脚(PB1/AN1)、第16引脚(PA6)电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水温检测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温度传感器(RT1)和分压电阻(R1),温度传感器(RT1)的输入端与二级电压输出端(VDD)电连接,温度传感器(RT1)的输出端与分压电阻(R1)的连接,温度传感器(RT1)与分压电阻(R1)的连接端并共同接入微处理器(U2)的第8引脚(PB0/AN0);
LED灯连接电路为三组,对应把LED彩灯分成三组,各组LED灯连接电路分别与HT46系列单片机的第2引脚(PA2)、第3引脚(PA1)、第4引脚(PA0)电连接,每组电路包括数次连接的二极管、与二极管输出端连接的三极管,二极管的输入端与微处理器(U2)的第2引脚(PA2)或第3引脚(PA1)或第4引脚(PA0)连接,二极管的输出端与三极管基极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对应的LED彩灯组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孝林,未经陈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04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