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蒸汽热风对流式电蒸炉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1176.3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76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柯辉华;杨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F24C15/18;A47J27/0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蒸汽 热风 对流 式电蒸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蒸炉,特别是一种高温蒸汽热风对流式电蒸炉。
背景技术
目前,蒸热食物一般都是采用蒸锅或微波炉,蒸锅每次使用时需加热整个锅体后才会对食物进行加热,且蒸汽温度偏低,既浪费时间、浪费能源,又低效率,且排出大量的热蒸汽,影响空气的质量;微波加热食物时,虽然加热很快,但食物流失了大量水分,导致食物不能保持原滋原味,进而影响了口感。
本公司在中国专利文献号中CN2826209Y公开了一种热风强制对流式电蒸炉,包括设置在炉体内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腔,向烹饪腔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其中的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向蒸发盘提供水源的水箱,炉体内设置有提升蒸汽温度的蒸汽加热装置,该蒸汽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烹饪腔侧面或顶部的加热腔、用于强制蒸汽循环的风扇以及用于提升蒸汽温度的电发热管,风扇设置在加热腔内。加热腔与烹饪腔之间设置有隔热壁板。隔热壁板上设置有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蒸汽进口设置在热壁板边缘处,蒸汽出口设置在隔热壁板中央。蒸汽进口和蒸汽出口呈格栅状,均布在隔热壁板上。该热风强制对流式电蒸炉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操作简便、加热效率高、烹饪后食物口感好。但烹饪腔内的热风对流无序,蒸汽和热风对流不能同步控制,烹调过程中的湿度变化比较大,未达到最佳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加热速度快、烹饪效果好、安全程度高的高温蒸汽热风对流式电蒸炉,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高温蒸汽热风对流式电蒸炉,包括烹饪食物的炉腔,向炉腔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其结构特征是电蒸炉上设置有强制对流用的风扇,风扇与电机相接,该风扇设置在电蒸炉的后部、顶部、底部或侧面,风扇附近设置有将蒸汽升温为高温蒸汽的干烧管。
所述电蒸炉位于风扇所在位置的壁板的中间设置有进气口,壁板的周边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与风扇的进风口相通,出气口与风扇的出风口相通;干烧管设置在进气口与进风口之间,或者,干烧管设置在出风口与出气口之间。
所述蒸汽发生器设置在电蒸炉底部,电蒸炉上还设置有自动补水机构,该自动补水机构的补水管出口位于蒸汽发生器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采用风扇强制对流烹饪腔内的蒸汽,提高用于烹饪食物的蒸汽温度,以提高烹饪效率,同时也增强电蒸炉的安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扇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置在电蒸炉的后部、顶部、底部或侧面,进气口所在的壁板则与风扇的安装位置相对应,其灵活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炉腔,2为蒸汽发生器,3为干烧管,4为风扇,5为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本高温蒸汽热风对流式电蒸炉,包括烹饪食物的炉腔1,向炉腔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器2,电蒸炉上设置有强制对流用的风扇4及驱动风扇工作的电机5,风扇4设置有电蒸炉的后部,风扇附近设置有将蒸汽升温为高温蒸汽的干烧管3。
电蒸炉后壁板的中间设置有进气口,后壁板的周边设置有出气口;进气口与风扇4的进风口相通,出气口与风扇4的出风口相通;干烧管3设置在进气口与进风口之间,或者,干烧管3设置在出风口与出气口之间。
蒸汽发生器2设置在电蒸炉底部,电蒸炉上还设置有自动补水机构,该自动补水机构的补水管出口位于蒸汽发生器2的上表面。
自动补水机构中的水泵定时泵水到蒸汽发生器2表面产生普通蒸汽,普通蒸汽充满炉腔1内部,通过电机5带动风扇4转动在炉腔1内形成流动气流,该流动气流从炉腔1后壁板中间的进气口进入到干烧管所在位置,经过干烧管3的二次加热后形成高温蒸汽,再从炉腔1后壁板周边的出气口回到炉腔1内部对食物进行加热,如此循环,确保炉腔1内部的蒸汽始终保持高温状态,以实现对食物快速加热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11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