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潮箱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2704.7 | 申请日: | 200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65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许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新力达电子工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006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潮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潮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防潮箱。
背景技术
现有防潮箱的吸湿盒大体结构如图1、图2所示,其主要由PTC发热板111、分子筛盒113、记忆合金115、拉簧17、拉杆19、上阀门14、下阀门15、导热板116、吸湿盒盖112组成。开始工作时,控制电路使所有吸湿盒的PTC发热板111通电开始加热,一部分热量使导热板116孔内的记忆合金115克服拉簧17的拉力收缩,同时打开上阀门14和下阀门15,使柜内空气与外界空气隔离,并让分子筛盒113与外界空气接触,另一部分热量通过加热分子筛,使其吸收的水分蒸发,因周围空气的比重不同,空气形成回流,从而达到干燥分子筛的目的。过一段时间后,控制电路使所有吸湿盒的PTC发热板111断电,记忆合金115在温度降低后失去收缩力,在拉簧17拉力的作用下通过拉杆19使上阀门14和下阀门15关闭并与吸湿盒盖112密封,使干燥的分子筛与柜内空气接触,吸收柜内的空气水分,达到除湿目的。如此循环转换工作。
然而上述结构存在下列缺点:
(1)记忆合金的加热收缩过程和冷却伸展过程大约要10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外界的空气易进入柜内,引起湿度回升。
(2)记忆合金和拉簧分别装于上、下阀门的两端,根据杠杆原理,记忆合金收缩要克服拉簧拉力,使用一段时间后,记忆合金易出现失效或收缩力减小的问题,导致上、下阀门关不紧,即柜内空气和外界空气不能完全隔绝,造成柜内湿度回升,影响防潮箱恒湿性能。
(3)柜内空气流动速度慢,除湿时间长。
(4)现有的防潮箱都是依靠软件控制模式使吸湿盒统一排湿或统一吸湿,易造成湿度回升。
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防潮箱,以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速度快、除湿效果良好的防潮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潮箱,包括柜体和安装于柜体上的吸湿盒。所述吸湿盒包括由吸湿盒盖所界定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一对电衔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其内包含分子筛的分子筛盒、用于将所述分子筛盒打开或关闭的上阀门与下阀门、分别与所述上阀门及下阀门铰接的拉杆、将所述两个拉杆弹性连接起来的拉簧、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直流风机、PTC发热板、用于控制PTC发热板的电衔铁PCB控制板、导风罩及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电衔铁控制板及电衔铁借助导线互相连接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电衔铁的快速动作技术,用电衔铁代替记忆合金驱动上、下阀门快速转动,从而实现了阀门的快速转换速度,克服了因传统技术中采用加热记忆合金的方式控制排湿阀关闭和开启、转换时间长、造成外界湿气容易进入柜内的缺点。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防潮箱处于排湿状态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防潮箱处于吸湿状态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潮箱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潮箱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潮箱处于排湿状态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防潮箱处于封闭状态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防潮箱的电衔铁PCB控制板的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防潮箱的软件控制方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防潮箱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3-8所示,防潮箱包括柜体21和安装于柜体21上的吸湿盒22(参考图3-4)。吸湿盒22包括由吸湿盒盖212所界定的壳体(未标号)、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一对电衔铁2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其内包含分子筛213的分子筛盒(未标号)、用于将所述分子筛盒打开或关闭的上阀门24与下阀门25、分别与所述上阀门24及下阀门25铰接的拉杆、将所述两个拉杆弹性连接起来的拉簧、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直流风机210、PTC发热板、用于控制PTC发热板的电衔铁PCB控制板220、导风罩(未标号)及变压器214,所述变压器214、电衔铁PCB控制板220及一对电衔铁23借助导线互相连接起来。
其中,所述上阀门24及下阀门25的转换动作采用电子线路驱动电衔铁23的动作来实现。所述分子筛盒置于导风罩中,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导风罩的一端,以加速柜内气体流动,提高除湿速度和恒湿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新力达电子工具有限公司,未经惠州新力达电子工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27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后视镜
- 下一篇:解决运载工具后侧盲区视线、扩充宽度视线的后视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