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波雾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3089.1 | 申请日: | 200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56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孙留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优创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B17/06 | 分类号: | B05B1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玺建 |
地址: | 51070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 雾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一种超声波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的超声波雾化器的供液方式主要是利用虹吸原理,通过棉芯31将容器30中的液体供给超声波换能器32,从而实现雾化。其缺陷在于:(1)棉芯与超声波换能器直接接触,受换能器的金属振膜振动影响,容易破坏棉芯的纤维组织,进而影响虹吸效果,超声波换能器的使用寿命也因此缩短;(2)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通常在液体中可能加入香精或药剂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吸附于棉芯表面,亦可破坏棉芯的纤维组织,影响虹吸效果。
例如,于2007年2月7日授权公告的中国发明专利CN 1299070C,公开了一种实现车用空气净化的超声波激振器,其雾振片设置在水槽的底部,工作过程中,整个雾振片长时间浸入液体中,容易受到液体内添加的化学物质的腐蚀、氧化等,进而影响雾振片的使用寿命。另外,于2008年6月4日授权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 201069226Y,公开了一种加湿机的超声波发生器安装座,通过在其液体接触端面上增加金属保护片,避免安装座的铝层被液体氧化、腐蚀。该实用新型仍未改变超声波发生器浸入液体中的现象,虽然其金属保护片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当长期浸入液体中时,难免不会发生侵蚀;而且对于可能添加各种化学物质的液体,其金属保护片也难以避免不受腐蚀。另外,在体积很小的超声波发生器的液体接触端面上增设金属保护片,其加工难度亦很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接供液式的超声波雾化装置,其超声波换能器与液体直接接触,但不浸入液体中,亦不采用虹吸方式,具有使用寿命长、雾化效果良好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超声波雾化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容器,该容器的侧壁或底部开设供液口,所述容器的供液口外部设有超声波换能器,容器内的液体经供液口由超声波换能器雾化。
上述超声波换能器通过夹持方式嵌于上盖和底座之间;所述超声波换能器包括金属振膜、压电陶瓷片和硅胶圈,所述压电陶瓷片固定于金属振膜的表面,所述硅胶圈夹持于金属振膜的内侧或压电陶瓷片上。所述硅胶圈夹持于金属振膜或压电陶瓷片的波节点位置,以便金属振膜达到最佳振幅。所述金属振膜的一侧与经供液口的液体接触,将其雾化。
为了使容器内的液体可以完全自动流出,上述容器的底部为斜面结构,其供液口设于该斜面最低端的容器侧壁处。另外,所述供液口也可以设置在容器的底部;或者容器底部的供液口通过输液管道与超声波换能器连接。
为了保证容器内的液体顺利流出,上述容器的顶部设有盖体或密封。所述容器的顶部亦可设有进气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超声波雾化装置采用直接供液方式,其超声波换能器与液体直接接触,但不浸入液体中,亦不采用虹吸方式,而是利用液体自身的重力作用流出并与超声波换能器接触,从而实现雾化;另外,其超声波换能器的压电陶瓷片与液体隔离,互不接触,从而有利于延长超声波换能器的使用寿命,具有结构简单、雾化效果良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超声波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超声波换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超声波换能器的夹持方式的波节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超声波雾化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容器10,该容器的侧壁下方开设有供液口12,供液口12的外部设有超声波换能器20,容器10内的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供液口12流出,由超声波换能器20雾化。为了使容器内的液体可以无残留地流出,容器10的底部11为斜面结构,其供液口12设于该斜面最低端的容器侧壁处。为了保证容器内的液体顺利流出,容器10的顶部设有盖体,该盖体为密封结构,当超声波换能器20工作时,自动吸入空气;当超声波换能器20停止工作时,无空气进入容器10,可以防止液体从供液口渗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优创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优创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30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套圈漏工自动分检装置
- 下一篇:溶剂油回收系统的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