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火加热的厨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3639.X | 申请日: | 2008-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94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苏瑞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煜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德祥;于俊刚 |
地址: | 51047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厨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火加热的厨具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在受全球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的破坏,节能减排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各种节能产品不断开发上市,期望降低对一次性能源的消耗,从而保护大自然的珍贵生态坏境。一般餐厅或大伙食团烹调料理过程中,高汤锅等厨房的加热器具大多采用瓦斯炉等来加热,因是采用开放式燃烧加热,除汤锅底部直接接触火焰外,其余部份并未接触到火焰,而未吸收的热量大部分随空气扩散排放至大气中,所以热效率不高,约在40-65%之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热效率高,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用火加热的厨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火加热的厨具,包括厨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厨具本体的外侧还排列有金属管道,排列的金属管道同一侧的各管口均朝向厨具本体的受热底部。
所述各金属管道沿厨具本体的纵向方向平行分布。
所述金属管道由排列的单条金属管的内管腔构成。
所述金属管与厨具本体之间焊接固定。
所述各金属管道设置在一整块金属板上。
所述金属板与厨具本体之间焊接固定,或与厨具本体一体铸造。
所述厨具本体的外表面与各金属管道均镀有黑色的镀层。
所述厨具为汤锅,厨具本体为汤锅胴本体。
本实用新型由于厨具本体的外侧还排列有金属管道,排列的金属管道同一侧的各管口均朝向厨具本体的受热底部,使受热面积加大而提高比热容,将飘散在厨具本体的燃烧烟气显热有效回收,且迅速传导至厨具本体内的加热液体,这样便可缩短加热时间,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由于黑色的热辐射能力最强,在自然对流情况下,黑色的比银白色的吸热能力提高5%左右,所以将厨具本体及金属管道镀成黑色,可以提高吸热效率。
以汤锅为例
1、汤锅规格:
Φ480mm,高度H:500mm,材质:SUS-304,容量:90L
2、金属管规格:
Φ10-SUS304,OD:17.3mm,ID:13.3mm,T:2mm,H:350mm,N:24pcs
3、受热面积计算:
A1:(1/4πD2)0.785*0.23=0.18m2(锅底)
A2:(2πRH)6.28*0.24*0.5=0.75m2(锅胴)
A3:(2πRH)*N 6.28*0.00865*0.35*24=0.45m2(金属管外侧)
A4:(2πRH)*N 6.28*0.00665*0.35*24=0.35m2(金属管内侧)
直接受热面(η=100%):A1=0.18m2
热辐射受热面(η=40-65%):A2+A3+A4=1.55m2
金属管增加受热面积:A3+A4=0.80m2
总受热面积:A1+A2+A3+A4=1.73m2
热辐射热效率(η=40-65%)取最低值:40%
金属管有效提高热传导率:0.80*0.4*100=32%
4、案例计算:
汤锅加热:
1)Φ480mm;2)H:500mm;3)容量90L;4)初始温度15℃;5)加热至沸腾100℃;6)液化气热值10200kcal/kg;
7)燃烧热效率取最低值40%计10200*0.4=4080kcal/kg(有效使用热量);
8)加热总需求热量90*(15-100)=7650kcal(消耗液化7650/4080=1.88kg)
9)液化气无效使用热量10200-4080=6120kcal/kg;
10)金属管烟气显热回收率32%计6120*0.32=1958.4kcal/kg;
11)有效节能1958.4*1.88=3687.8kcal(约0.36kg);
12)如一年加热500锅计500*0.36=180kg(约节能12桶液化气)。
由上述可知,采用实用新型具有热效率高,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火加热的厨具立体图;
图2为图1轴切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煜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煜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36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