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菌活性水直饮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4303.5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76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奕;张迈生;林永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1/4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卫东;梁 莹 |
地址: | 51027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活性 水直饮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的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抗菌活性水直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现代工农业发展及高科技的诞生,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地表以下300米已无洁净水源。而农药化肥洗涤剂、各种工业排放带来的重金属盐和放射粒子就是污染来源。
自来水处理的传统工艺就是沉淀、过滤、杀菌,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有效去除所有的有害物质,而且氯气杀菌会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的副产物,处理后的自来水通过漫长而陈旧的铸铁管道很容易被二次污染,因此,一般的生活用水中都存在铁锈、泥沙、悬浮物、病毒、细菌、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农药、工农业废料排放)物、放射重金属离子如砷、钴、镉、汞等等。
饮水机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城乡,尔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可以说饮水机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饮水方式。然而,市售各种瓶装水、桶装水或超纯水大多是采用化学工业法或化学实验室法对水进行净化分离的,即采用所谓离子交换、反渗透、活性碳过滤法或超滤、紫外线杀菌等方法生产的,其最大缺点在于:离子交换法虽能将硬水中的钙、镁离子交换而弃除成为软水,但此法不能滤除细菌、荧光物、三氯甲烷等杂质,如保养不好反而成为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菌、弧菌)繁殖的温床;反渗透法虽可将重金属、细菌等杂质分离,但其最大的缺陷和离子交换法一样,如保养不好反而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且处理后的水纯度过高,这种纯净水由于没有人体所需的养份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容易使人体健康受损的饮用水;利用活性碳过滤也可吸附一些臭味、有机物等,但不能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若不经常保养,细菌也会在碳层中大量繁殖,完全失去过滤等功效;此外利用紫外线杀死水中的细菌效果差,不彻底,同时也无法滤除重金属杂质。因此,提供一种对以自来水为水源或以井水地表水为水源的饮用水水质进行深度净化和生物活性处理、解决因使用饮水机造成的反复加热和二次污染问题的饮用水净化装置,才能适应节能环保产品市场的行业发展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无需依赖任何化学药剂,具有强力除垢、防垢功能的抗菌节能型活性水直饮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活性水直饮机,设有入水口和直饮出水口,由抗菌处理单元、活性处理单元依次连接组成;所述入水口连接抗菌处理单元;所述活性处理单元连接直饮出水口。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抗菌处理单元由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抗菌纳米材料构成。
所述抗菌纳米材料是指分子筛载银-稀土抗菌纳米材料。
所述活性处理单元由稀土高能场前级活性处理单元和稀土高能场后级活性处理单元依次连接组成。
所述稀土高能场前级活性处理单元或稀土高能场后级活性处理单元由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稀土高能场体磁块和带水通道的食品级塑料注塑心芯构成。
所述壳体是指不锈钢壳。
所述抗菌活性水直饮机还包括预处理单元,所述入水口连接预处理单元,所述预处理单元连接抗菌处理单元。
所述预处理单元由壳体和置于壳体内的带微孔的高分子材料构成。
所述高分子材料是指PP棉;所述壳体是指食品级塑料壳体或钢壳。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原理是:经预处理和抗菌处理后的洁净水,再经前、后两级稀土高能场反复处理,可将无穷大分子聚合水,有效地切刈成极限小分子水,并瞬间形成弱碱性小分子水——活性健康水,而且可以即时提供直接饮用,实现活性小分子健康水快捷制造,使水质时刻保持新鲜、卫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自来水或经预处理的井水由入水口输送入预处理单元先作预处理弃除肉眼可见的机械杂质、红虫;然后送入抗菌处理单元进行抗菌处理杀灭水中大肠菌群等病源微生物;同时通过离子交换弃除重金属、余氯(三氯甲烷等)强致癌物质;再经过稀土高能场前级活性处理单元和稀土高能场后级活性处理单元进行两级稀土高能场活性处理将无穷大分子聚合水,有效地切刈成极限小分子水,并快速形成弱碱性小分子水即为活性健康水,所得的活性水送往直饮出水口即可饮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43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胸腰椎后路微动固定系统
- 下一篇:妇产科胎头吸引助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