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定夹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6467.1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35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山 |
主分类号: | F16M11/16 | 分类号: | F16M1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 琦 |
地址: | 525300广东省信宜市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夹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固定旗杆、火把等杆状物的固定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固定旗杆、火把、遮阳伞等杆状物的固定夹持装置,其结构一般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圆筒状夹持部10及与其连接的固定部20,杆状物插入圆筒状夹持部10后,固定部20插入沙土中或固定于桌角等物体上,从而将杆状物固定。由于杆状物横截面与圆筒状夹持部10横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当杆状物插入圆筒状夹持部10后,杆状物与夹持部10内圆周之间的空隙容易导致杆状物在夹持部10的内圆中转动、晃动、或者使杆状物出现脱落、或者不易固定。为使杆状物固定得更牢固,有些在夹持部10设置通孔11,并在通孔11上设置与夹持部10固定连接的螺母12,螺栓13旋入螺母11后插入通孔11,将杆状物固定在夹持部10内圆周的一侧。但是,由于夹持部10的横截面是圆筒状的,所以当杆状物插入夹持部10后,由于杆状物与夹持部10接触不够,且当螺栓13对杆状物偏心顶入时,仍容易使杆状物在夹持部10的内圆中转动或者滑动;并且当固定夹持装置倾斜后,杆状物仍容易滑出或者翻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牢固固定旗杆、火把等杆状物的固定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一种固定夹持装置,包括筒状夹持部及与所述夹持部连接的固定部,其夹持部的横截面由弧线、及从弧线两端向中线方向延伸相交的两延长线围成。
较佳地,上述夹持部的横截面的弧线为半圆弧。
较佳地,上述夹持部的横截面从弧线两端向中线方向延伸相交的两延长线的长度相等。
较佳地,上述夹持部的横截面从弧线两端向中线方向延伸相交的两延长线相交成直角。
较佳地,上述夹持部的弧形部分设置有螺孔,并对应设置有螺栓与所述螺孔配合旋入穿过所述螺孔。当杆状物插入夹持部时,若杆状物的横截面小于夹持部横截面,螺栓可旋入螺孔后与杆状物接触,从而将杆状物固定在夹持部内。可根据杆状物插入夹持部后与夹持部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调节螺栓旋入螺孔的长度。
进一步地,上述螺孔设置于所述夹持部的横截面的弧线中部。当螺栓旋入螺孔后,杆状物朝夹持部两延长面挤压固定,使杆状物固定的更加牢固。
另一较佳地,上述夹持部为薄壁结构,该夹持部的弧形部分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夹持部固定连接的螺母,并设置有螺栓与所述螺母配合旋入穿过所述通孔。当杆状物插入夹持部时,若杆状物的横截面小于夹持部横截面,螺栓可旋入螺母、插入夹持部通孔后与杆状物接触,从而将杆状物固定在夹持部内。可根据杆状物插入夹持部后与夹持部内壁之间的间隙大小,调节螺栓旋入螺母的长度。
进一步地,上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夹持部的横截面的弧线中部。当螺栓旋入螺母后,杆状物朝夹持部两延长面挤压固定,使杆状物固定得更加牢固。
较佳地,上述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固定夹持装置的夹持部的横截面由弧线、及从弧线两端向中线方向延伸相交的两延长线围成,所以当杆状物插入夹持部时,横截面为两延长线的两延长面与杆状物的弧面相切固定,即由现有技术的两弧面相切改成本实用新型的两延长面与弧面相切,并与螺栓形成三点定位,使杆状物不会朝圆周方向旋转、滑动,从而固定得更加牢固;当固定夹持装置倾斜时,杆状物也不易滑出或翻倒。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固定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固定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包括:10——夹持部、11——通孔、12——螺母、13——螺栓、20——固定部;
图2中包括:11——通孔、12——螺母、13——螺栓、14——弧线、15——延长线、16——延长面、17——弧面、20——固定部、21——尖头端部、30——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山,未经周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64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LLC串联谐振的单级单相AC-DC变换器
- 下一篇:蚊虫病媒采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