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锁体的管状元件的补强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07846.2 | 申请日: | 2008-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68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徐松根;郭清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3/00 | 分类号: | E05B3/00;E05B1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凌 |
地址: | 台湾省嘉义***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状 元件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锁具,特别是指一种锁体的管状元件的补强构造,于锁体的管状元件套设一套环连接管状元件与把手,以提高管状元件可承受的扭力强度与剪力强度。
背景技术
按照习知的管形锁构造其把手与管状元件的组合,一般皆藉由管状元件的另一端具有一长槽,可使锁组的凸部容置于管状元件的长槽中,且把手的轴管部对正锁组的凸部处具有一凹槽,可套设于锁组的凸部,使把手与管状元件产生连动,然由于管形锁闭锁时,容置于管状元件的另一端的可滑移元件会伸出管状元件的管壁而卡合于该套盘的凹穴而产生止动,以使把手与管状元件无法转动,如此闭锁时,当转动把手时,由于管状元件与锁组的连接位置距离可滑移元件与套盘的凹穴的啮合位置有一段距离,如此施加外力于把手时,常会造成管状元件受扭力的破坏或可滑移元件会对管状元件产生剪力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体的管状元件的补强构造,可提高管状元件可承受的扭力强度与剪力强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如下技术方案以达上述目的:
一种锁体的管状元件的补强构造,包括有:一把手,具一轴管部,一中心孔成形于该轴管部的轴向位,该把手一端具有一第一啮合部;一管状元件,一端可穿设于该把手的中心孔,该管状元件于管壁处具有一第二啮合部,且该管壁上具有横向设置的通孔;一套环,套于该管状元件上,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三啮合部及一第四啮合部,该第四啮合部与该管状元件的第二啮合部相啮合,该第三啮合部与该把手的第一啮合部相啮合,且该套环上具有一凹槽与该管状元件的通孔相对应;一套盘,为一盘状体,中央具有一中心孔与一凹穴;一可滑移元件,穿设该管状元件的通孔与该套环的凹槽,可相对管状元件做径向位移。
该把手的第一啮合部为一凹部,该套环的第三啮合部为一凸部。
该管状元件的第二啮合部为一凸部,该套环的第四啮合部为一凹部。
该管状元件的通孔为直径方向间隔设置,该套环的凹槽为直径方向间隔设置。
该套环与该把手一体成型结合一起,且该套环部分具有一槽道可供一锁组的凸部穿设。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于锁体的管状元件套设一套环,连接管状元件与把手,一可滑移元件,穿设该管状元件的通孔与该套环的凹槽,该套环的设置除可抵抗可滑移元件的剪力破坏外,亦可使管状元件增加扭力的强度,从而提高了锁体的整体强度,也即大大增强了锁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立体组合图,体现可滑移元件部分伸出管状元件的管壁外的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把手 11 握持部 12 轴管部
13 中心孔 14 第一啮合部(凹部) 2 套环
21 中心孔 22 第三啮合部(凸部) 23 第四啮合部(凹部)
24 凹槽 3 管状元件 31 第二啮合部(凸部)
32 通孔 33 延伸部 34 第一端
35 第二端 4 可滑移元件 5 套盘
51 中心孔 52 凹穴
具体实施方式
由下列较佳具体实施例及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以对本实用新型的诸多目的,特征及优点获得更清楚的了解。
如图1所示,一种锁体的管状元件的补强构造,包括:
一把手1,具有一握持部11与一轴管部12,该轴管部12一端连接握持部11,另一端具有一第一啮合部14(凹部),一中心孔13成形于轴管部12的轴向位。
一套盘5,为一盘状体,中央具有一中心孔51并于邻近中心孔51的边缘处形成间隔设置的凹穴52。
一管状元件3,具有第一端34与第二端35,该第二端35具有数个延伸部33穿过该套盘5的中心孔51而连接一扭力回复机构(图中未示出),该第一端34穿设一套环2的中心孔21及把手1的中心孔13而藉由一锁组的凸部(图中为示出)与把手1相连接,该管状元件3于管壁外具有一第二啮合部31(凸部),且管壁上横向设置相对应的两通孔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78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