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0774.7 | 申请日: | 200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30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8 | 分类号: | H01R12/28;H01R13/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模块,尤指一种排线与电路板直接接触,藉由压抵部与电路板稳定夹合排线且接地效果良好的电连接器模块。
背景技术
软性排线为一种讯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不占空间、可挠曲、拥有高讯号传输能力等优点,故目前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目前软性排线多与一连接器搭配使用,以构成一电连接器结构,藉以传递是统间讯号。
习用的电连接器,其主要是利用一排线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的金属端子连接而成,该金属端子一端接触排线的接点,另一端则从绝缘本体一侧露出而与对接连接器接触导通;秉持着精益求精实用新型发明的精神,欲对目前习用的设计提出改善;
实际使用时,习知的电连接器存在部分缺点,目前的电连接器大都采上述排线与金属端子结合的设计方式,排线必须经由金属端子导通再传递至电路板,以形成电性连接,然而,此种设计因金属端子与排线间的连接方式是透过排在线的每一连接线皆需各自与一金属端子连接导通,如此一来往往造成组装不易且良率亦难以掌控,而金属端子的使用也提升了制造成本,此外,除需藉由金属端子来电性导通排线与电路板连结,也须要靠着金属端子来夹合固定排线,避免排线受力滑移脱落,在利用金属端子来夹合排线的设计时,需要多加考虑金属端子的位置及开口大小形状,以致于在整体电连接器的设计更加复杂;
经由改良,有采取以电路板取代金属端子而与排线接触的技术,将排线的复数接点直接焊接于电路板上的导接端,形成电性连接,可以减少机构中的金属端子组件,但是,将接点焊接于电路板的导接部位时,由于接点彼此间之间距很小,焊接过程容易烧及周围绝缘的部分,且在焊接精确度上亦不容易维持质量,而在整体机构的电讯传输上,经由排线与外壳搭接排除电磁波干扰的方式,亦无法有效的免除电路板受到电磁波干扰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模块,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利用本实用新型绝缘本体的压抵部设计,于排线一侧面抵触压制排线,给予排线一上抵接触的力,而排线另一侧面的复数接点则接触于电路板的复数第一导接端,使得排线组装入插置区域后,可以稳固的夹合接触于电路板与绝缘本体之间,避免排线受力位移脱落,影响电性传输,使整体机构形成稳定的电性导通,此设计可不须经由焊接方式来固定排线接点与电路板第一导接端的接触,增加接点与第一导接端接触时的准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模块,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利用本实用新型排线的复数接点与电路板的第一导接端直接接触导通,不需藉由金属端子做为传递接口,除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成本外,并减少为了组装金属端子而须在绝缘本体内预留的空间,减少冲压制程时的复杂度。为实现前列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模块,一种电连接器模块,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设有一承置部,该承置部下方另具有一压抵部;一电路板,组装于该承置部,其侧面一端设有复数第一导接端,另一端设有复数第二导接端,该第二导接端是透过电路板的电路布局而与该第一导接端相连通;一排线,其一侧面末端设有复数接点,该接点接触于该电路板的第一导接端,而该排线相对该接点的另一侧面抵触于该绝缘本体的压抵部,使得该排线稳固夹合于该绝缘本体中,并与该电路板问形成电性连接。
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绝缘本体的内部设计,设置有一压抵部于与排线的一侧面相互接触,该压抵部对排线施予一向上抵制的力,防止排线受力位移,而排线的另一侧面则接触于电路板上,使排线的复数接点与电路板的复数第一导接端得以稳固接触,排线因而稳固夹合于电路板与压抵部间的插置区域,且该电路板一侧面设有复数第一、第二导接端,复数第一导接端透过电路板的电路布局而与复数第二导接端相互连通,另,电路板与复数第一、第二导接端同一侧面设有导接部,而与相对复数第一、第二导接端的另一侧面则设有接地导体部,导接部与排线的接地导线相接触,导接部再经由电路配置与接地导体部导通,接地导体部则会与外壳部的接触部互相接触,形成整体机构的接地作用,防止排线及电路板在讯号传输时受到电磁波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侧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绝缘本体图;
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压抵部剖面图。;
图6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压抵部剖面图。。
以上各图当中的附图标记的含义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07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