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1196.9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44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君昂;周国英;李河;何苑皞;侯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7/02 | 分类号: | C05F17/02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 勇 |
地址: | 410004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培养 发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培养料发酵的发酵容器,特指系一种用于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属于食用菌栽培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左右,也是我国目前最大宗的出口创汇食用菌。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维生素、核苷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享有“植物肉”和“素中之荤”之称。除作为营养食品外,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通过临床证明,蘑菇含有的酪氨酸酶,对降低血压十分有效,经常食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代谢机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蘑菇中所含多糖类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用蘑菇罐藏加工预煮液制成的药物对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肝硬变均有显著疗效。因此,双孢蘑菇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肥厚,味道鲜美的菇类蔬菜,而且由于其热能低,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可以延年益寿,保持青春活力,从而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当前双孢蘑菇、草菇、平菇等培养料需要二次发酵的食用菌,国内外的集中堆肥发酵模式,培养料厚度都在1m以上,这样培养料中心和培养料四周的温度、氧气浓度等发酵条件就相差很大,发酵不均,为使培养料均匀发酵,这些发酵模式都有翻堆(换隧道)过程,但此过程不但费工费钱,而且操作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培养料发酵均匀、无需翻堆的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包括筐体、筐底,所述筐体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安装有所述筐底,在所述筐体上至少有一个面上设有多边形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筐底包括与筐体边缘匹配的固定条、由不锈钢丝网布构成的底部和用来支撑底部的支撑横杆。所述筐体上还设有支撑脚。所述筐体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槽为梯形槽。
由于采用上述的方案,本实用新型把以前集中堆肥发酵模式,改为部分培养料发酵模式,使得氧气能充分达到培养料的中心,也使得各个培养料的温度和氧气浓度相当接近,从不用翻堆(翻筐)即可达到均匀发酵的目的。
综上所述,所述实用新型---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培养料发酵均匀、无需翻堆等优点,适合于双孢蘑菇、大肥菇、姬松茸、鸡腿菇等培养料需要二次发酵的食用菌栽培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叠加使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1-筐体、2--支撑脚、3--槽、4-支撑横杆、5--筐底、6-固定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食用菌培养料的发酵筐,包括筐体1、筐底5,所述筐体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且一端开口另一端安装有所述筐底5,在所述筐体1上至少有一个面上设有多边形槽3。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筐底5包括与筐体1边缘匹配的固定条6、由不锈钢丝网布构成的底部和用来支撑底部的支撑横杆4。所述筐体1上还设有支撑脚2。所述筐体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槽3为梯形槽。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规格为一个宽50cm×长70cm×高32cm的长方体,一端开口另一端安装有用不锈钢丝网布制成的底部,四周用木本或其他耐高温耐高湿的材料做成,筐体1上方四个角上装一个高4cm的支撑脚2,在筐体1相对的面上各挖一梯形槽3。
将在室外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拌料装筐放入发酵隧道内,再将发酵筐在发酵隧道内一层一层叠加起来,共6层,如图2所示,发酵时渗出的水可以通过网布构成的底部渗出,发酵完成后将发酵好的培养料整筐移动,这样二次发酵完成,再将完成发酵周期的发酵筐,冲洗干净、消毒后可重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11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热风阀升降装置
- 下一篇:自动覆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