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玉米收获机螺旋式摘穗辊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1804.6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68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忠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 |
代理公司: | 牡丹江市丹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雨红 |
地址: | 157413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收获 螺旋式 摘穗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玉米收获机摘穗机构,特别涉及对玉米收获机摘穗辊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玉米收获机摘穗机构是整个玉米收获机械的核心部件,它最大程度地决定了玉米成熟期机械收获作业的质量。目前,玉米收获机所采用的主要摘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摘穗板和拉茎辊模式,另一种是摘穗辊模式。摘穗板和拉茎辊模式作业时通过摘穗板挡住果穗,由拉茎辊强行下拉玉米秸杆实现摘穗,存在动力消耗大,很容易造成玉米秸杆从果穗果柄部折断,含杂率高的缺点;摘穗辊模式作业时通过摘穗基辊和焊接在基辊上的螺旋抓手挤压实现摘穗功能,具有动力消耗低、收割前期具有含杂率低的优点,但是到了收割中晚期,茎杆含水量下降,果穗成熟,子粒松弛,螺旋抓手很容易将松弛的子粒挤压抓掉,造成子粒损失率大幅提高。再者,以上两种摘穗模式均不能很好适应全期作业,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易拉断或挤压损坏果穗现象,特别是咬粒现象,使含杂率及籽粒损失率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应性强、果穗损失率、含杂率及籽粒损失率低的玉米收获机螺旋式摘穗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它包括前导锥段、摘穗段、强拉段和后轴,摘穗段基辊的外周上设有螺旋导引体和拉茎齿,螺旋导引体是外侧表面为圆弧形的等螺距螺旋体,拉茎齿均布于螺旋导引体的节间,拉茎齿高度小于螺旋导引体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它具有适应性强、果穗损失率、含杂率及籽粒损失率低的优点,有效提高了玉米收获机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它包括前导锥段1、摘穗段2、强拉段3和后轴4,摘穗段2基辊的外周上设有螺旋导引体5和拉茎齿6,螺旋导引体5是外侧表面为圆弧形的弹簧状等螺距螺旋体,拉茎齿6均布于螺旋导引体5的节间(每圈的空当处),拉茎齿6高度小于螺旋导引体5高度。
所述拉茎齿6与摘穗段2轴线间的夹角为0-45°。
所述拉茎齿6按摘穗段2轴线方向平行排列为4行。
本实施方式中,摘穗段2基辊直径采用45-70mm;螺旋导引体5采用直径为14-20mm的圆钢以40-50mm螺距螺旋缠绕在摘穗段2基辊的外周;拉茎齿6外表面为与摘穗段2相适应的圆弧形,拉茎齿6宽为8-10mm,高为12-14mm。本实施方式中,拉茎齿6也可在初使段即靠近前导锥段1处只设两行,长度为300mm左右。
在玉米收获机上安装时,对辊之间从前部张开一定角度安装,以便于玉米秸杆通过,两摘穗辊的螺旋导引体5之间错开半个螺距,使螺旋导引体5与另一辊的拉茎齿6相对配合。作业时,两个摘穗辊相向旋转,玉米果穗和秸杆通过前导锥段1导入至摘穗段2进行摘穗作业,秸杆由拉茎齿6从对辊的间隙向下拉,玉米果穗由于螺旋导引体5的阻隔而被摘下与秸杆分离,特殊秸杆由强拉段3强行拉出。由于在摘穗过程中,玉米果穗被螺旋导引体5阻隔而不与拉茎齿6相接触,从而避免了咬粒现象。再者,玉米果穗在摘取时与秸杆被拉的受力点非常近,紧靠玉米果穗的根部,所以不易出现拉断秸杆现象。因此,应用本实施方式摘穗辊的收获机其果穗损失率、含杂率及籽粒损失率均大大降低,优于目前所使用的摘穗板和拉茎辊模式与摘穗辊模式的玉米收获机,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地域及不同品种玉米的收获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忠,未经张建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18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杆胶棉挤水拖把
- 下一篇:一种能高效耦合光源的导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