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13903.8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45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全;曹天良;田义家;万吉强;李永昌;刘庆才;王琪;刘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中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永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峰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rfid 读写 携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箱体,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
背景技术
RFID读写器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设备,通过快速准确地读取货物电子标签记录信息,提高货物仓储的管理效率,是必不可少的物流管理常用设备。
现有的RFID读写器大多设置为固定式结构,即在仓库的出入口设置固定式RFID读写器,对流入、流出仓库的货物数据进行读取管理。实际使用中发现,也需要对仓库内的货物进行数据读取,如在进行库存调整时,需要及时掌握仓库内货物变动状态,以便提高货物的存取效率和仓库利用率。为方便读取仓库内货物数据,出现了移动式RFID读写器。
现有移动式RFID读写器在使用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现有移动式RFID读写器多采用手持式结构,无防护附件,不便于安全携带、运输和放置;
2、需要使用专用充电设备进行经常性电力补充,对于长时间室外使用环境,专用充电设备不便携带;
3、对于长时间室外使用环境,完成数据采集后,不能及时将数据发会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降低了管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解决现有移动式RFID读写器安全携带、电力补充以及数据传输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便携式箱体、设置于该箱体内的芯体、电源适配器、手持式RFID读写器适配座和设置在所述箱体侧壁通风口上的风扇,所述电源适配器和读写器适配座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上的相应安装槽内;所述读写器适配座包括读写器充电器和连接手持式RFID读写器的充电接口,该读写器适配座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箱体壁设置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入端电连接的插口;所述芯体包括与所述风扇侧壁通风口连接的风道、连接该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道侧壁包括部分所述电源适配器壁,安装所述风扇的所述箱体侧壁通风口为进风口或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中,包括设置在所述芯体相应安装槽内的备用电池充电器,该充电器与所述电源适配器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风道侧壁包括部分所述备用电池充电器壁;所述芯体设置所述手持式RFID读写器备用电池放置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中,所述芯体为阻燃材料填充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写器适配座包括连接手持式RFID读写器的数据接口,所述箱体壁设置与所述读写器适配座连接的数据接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中,所述设置于所述箱体壁的数据接口包括RJ45网络接口、USB接口、串行接口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中,包括设置在所述芯体上的附件放置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中,所述附件放置槽包括线缆槽、标签槽、光盘槽之一或其组合。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与现有技术比较,其有益效果是:
1.方便手持式RFID读写器的携带运输并保证其安全;
2.可随时方便地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及其备用电池充电,保证其在室外使用环境长时间的要求;
3.可方便手持式RFID读写器与网络、电脑打印机等外围设备连接进行数据输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实施例一的箱内设置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实施例一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实施例一的后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RFID读写器携带箱散热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中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中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39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