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薄绝缘耐高温、耐腐蚀、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机车车辆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4564.5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8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陆文荣;李万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7/17;H01B3/3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孙文彩 |
地址: | 238371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绝缘 耐高温 腐蚀 耐油 耐磨 低烟无卤 阻燃 机车车辆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性能超薄绝缘耐高温、耐腐蚀、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机车车辆电缆。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铁路运输是我国重要运输形式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客、货运输量日益加大,机车车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我国的铁路运输由原来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时代过渡,蒸汽机车使用煤作动力、内燃机车使用柴油作动力、电力机车车辆使用电作动力,由于电力机车使用电作动力,所以就需要大量的电线电缆,电力机车上空间狭小、运行时温度高、机械部分需要润滑油来润滑、还要求低烟、无卤、阻燃,这样就要求电力机车车辆系统应具备以上保护功能,而电力机车车辆在运行时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使电缆本身具有体积小、耐高温、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等性能,即在一定条件下电缆具备体积小、耐高温、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等性能,电缆能在240℃矿物油里浸泡168小时以上、机械性能良好、并在明火下不燃烧,电缆仍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体积小、耐高温、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等性能的机车车辆专用超薄绝缘电缆。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体积小、耐高温、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等性能的机车车俩用超薄绝缘电缆,以适应特殊的工作环境,电缆燃烧时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超薄绝缘耐高温、耐腐蚀、耐油、耐磨、低烟无卤阻燃机车车辆电缆,所述电缆由导体以及挤包于所述导体外层的由聚醚醚酮制成的绝缘护套层所构成。
所述导体由多股镀锡铜线股绞和复绞所形成,且多股镀锡铜线股绞和复绞的方向相同。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电缆的绝缘护套层(兼作绝缘层及护套层)是以熔点为343℃、热变形温度高达315℃,且连续使用温度高达260℃的聚醚醚酮(PEEK)材料所制作;具有优良的耐摩擦和耐磨损性能;有极佳的耐酸、碱腐蚀性能,且不溶于一切溶剂,能抵御水或高压蒸汽的侵蚀,即使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稳定;在火灾环境下不产生烟雾和毒气,氧指数达到35以上;介电强度达到190kV/mm,是一般材料的10倍,体积电阻率达到4.9×1016,是一般材料的100倍左右;机械强度达到97Mpa,是一般材料的10倍,燃烧时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因为它介电强度达到190kV/mm,是一般材料的10倍,体积电阻率达到4.9×1016,是一般材料的100倍左右;机械强度达到97Mpa,是一般材料的10倍,所以它的绝缘厚度可以是一般材料的十分之一,这样就大大减小了电缆的外径,可以用到机车车辆高温、狭小的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导体,2为绝缘护套层。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非限定实施例如下所述:
实施例:图1所示,电缆的导体1为性能符合GB/T3956-1997国标中第5种或第6种的镀锡软铜导体,采用多股细铜线股绞和复绞,并且为股绞和复绞同向的结构形式,绝缘护套层2采用了熔点为343℃、热变形温度高达315℃,且连续使用温度高达260℃的的聚醚醚酮(PEEK)材料所制作;具有优良的耐摩擦和耐磨损性能;有极佳的耐酸、碱腐蚀性能,且不溶于一切溶剂,能抵御水或高压蒸汽的侵蚀,即使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稳定;在火灾环境下不产生烟雾和毒气,氧指数达到35以上;介电强度达到190kV/mm,是一般材料的10倍,体积电阻率达到4.9×1016,是一般材料的100倍左右;机械强度达到97Mpa,是一般材料的10倍,燃烧时不产生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在性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缆的外径减小了一半以上,特别适于作为机车车辆专用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45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