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卧式拉丝机的冷却水导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5616.0 | 申请日: | 2008-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92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生;邵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武进恒通金属钢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9/00 | 分类号: | B21C9/00;B21C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顾 进 |
地址: | 213174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拉丝 冷却水 导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一种拉丝机的冷却水导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卧式拉丝机的冷却水导流装置,属于拉丝机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丝拉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变形热和摩擦热,致使钢丝温升会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设备的使用,所以需用水冷却拉丝鼓轮的内壁表面带走热量,使缠绕在拉丝鼓轮外缘的半成品钢丝间接冷却。但是对于普通卧式拉丝机来说,冷却过程中,冷却水从拉丝鼓轮的内壁顺着轮缘端面往下流的过程中,由于水的浸润扩散,随着拉丝鼓轮的旋转,总有水越过轮缘的外圆周表面到达拉丝鼓轮的外圆角区,使缠绕其上的钢丝半成品表面沾水,从而破坏下一道拉丝工序用拉丝粉润滑的工作条件,影响产品质量,严重时会使拉丝机不能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拉丝机的冷却水导流装置,该装置简便实用,能有效防止冷却水横向越过拉丝鼓轮的外圆周表面。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卧式拉丝机的冷却水导流装置,包括动环和静环,所述动环与拉丝机的拉丝鼓轮端面密封固接;所述动环外圆周表面上至少开有一个环形槽;所述静环至少设有一个环形片,所述每个环形片的内缘插入动环的环形槽内,另一端固定于机架,所述环形片数量与动环上的环形槽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将所述动环分设厚壁环部分和薄壁环部分两块,所述厚壁环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向拉丝鼓轮转轴方向凸起,所述薄壁环部分由内圆周表面延伸形成,并与拉丝鼓轮的内缘形成一环形腔;上述环形槽设在厚壁环部分。
所述的动环与拉丝鼓轮之间设有密封垫圈,并两者采用螺钉固定。所述的动环上开有的环形槽优选1-3个。
为了循环利用水资源,在动环的端面下方设有一水槽,使冷却水回到水池。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通过由静环和动环组成的凹凸结构,在有效防止冷却水粘湿钢丝半成品的同时通过动环和拉丝鼓轮的内缘所形成的环形腔,可提高冷却速率和效果,从而保证卧式拉丝机正常工作,提高卧式拉丝机的拉丝速度。采用上述结构后,可加大冷却水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与拉丝鼓轮配合使用的结构简图。
图中:1-动环,1-1-薄壁环部分,1-2厚壁环部分,1-3-环形槽,2-静环,2-1-环形片,3-拉丝鼓轮,4-垫圈,5-钢丝,6-进水管,7-环形腔,8-回水槽,9-拉丝鼓轮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卧式拉丝机的冷却水导流装置,包括动环1和静环2。动环1通过螺钉固定在拉丝鼓轮3的端面上,与拉丝鼓轮3一起旋转,二者之间的接触面上设置垫圈4进行端面密封;动环2分为薄壁环部分1-1和厚壁环部分1-2,厚壁环部分1-2的外圆周表面设有两个环形槽1-3;静环2有两个环形片2-1,每个环形片2-1的内缘插入对应的环形槽1-3内,环形片2-1与环形槽1-3的轴向和径向端面均留有合适的间隙。
工作过程如下:钢丝5缠绕在拉丝鼓轮3的外缘,拉丝鼓轮3主动旋转,使钢丝5通过模具被拉拔,水管6向拉丝鼓轮3的内壁喷射冷却水,冷却水在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沿拉丝鼓轮3的内壁流入由拉丝鼓轮3的内缘与动环1的薄壁环1-1形成的环形腔7内,然后沿着动环1的内表面向外流动,当流动到动环1的端面时,绝大部分水即顺着端面流入地面水槽8,由于水的浸润扩散,还有部分水沿着动环1的端面流向动环1的厚壁环1-2外圆周表面,经过厚壁环1-2外圆周表面的第一道环形槽1-3时,将被第一道环形槽1-3和槽内的环形片2-1阻隔,随着环形片2-1下流,几乎没有水再流入动环1的第二道环形槽1-3。即使有少量的水流入动环1的第二道环形槽1-3,也会被第二道环形槽1-3和其内的环形片2-1隔断,而不会到达拉丝鼓轮的外圆角区,因此钢丝不会被冷却水沾湿。
其中水槽8与一水池相通,池内的水经散热后可循环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武进恒通金属钢丝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武进恒通金属钢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56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