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16327.2 | 申请日: | 200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9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龙 |
主分类号: | B62D61/08 | 分类号: | B62D61/08;B62K11/00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33江苏省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轮 电动 家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电动车,具体涉及一种三轮电动家用车。
(二)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多,各处的快车道和市区街道被汽车阻塞,加重了交通和停车问题且环境污染严重。选择方便、舒适、快捷、环保的交通工具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封闭式三轮电动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规的三轮电动车采用后单轮驱动的形式,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走偏及翻车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顶部固定式结构设计,使上下车困难。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行驶过程中不易发生走偏及翻车事故、减震效果好、上下车方便的三轮电动家用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三轮电动家用车,包括一个前轮、两个后轮、车壳、转向主轴、手柄、座椅、配重、驱动电机和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上装置有驱动轮链轮,所述驱动轮链轮通过链条与驱动电机相连,所述前轮左右两侧设置有四个前减震器,减震器上方设置有转向主轴,所述转向主轴与手柄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装置于四个前减震器上轴中间并与前减震器平行,其重心在转向主轴的延长线上,所述链条的张紧由前减震器下轴套与调节螺母完成。
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座椅下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与车壳靠近前轮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配重,所述配重包括电池。
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壳顶端设置有可移动的车顶。
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设置于车尾的车壳上,所述车门为半开门状或全开门状,所述半开门为插入式。
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设置与车壳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后与设置于车尾的车门呈整体结构,所述整体结构可以由下向上撑起。
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前驱动设置,配重放置于驾驶座椅下箱体中,箱体与车厢靠近前轮部分固定连接,提高前轮重量,使前轮与地面有足够的摩擦力,行驶过程中不走偏不翻车,安全性能好。车壳采用可移动式车顶,出入方便,且热天时可以敞开车顶,使驾乘人员更舒适。采用电作为动能,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增加减震器数量,减震效果好。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图。
图3为图1前驱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图5的右视图。
图中:前轮1、后轮2、车壳3、转向主轴4、手柄5、座椅6、配重7、驱动电机8、前减震器9、驱动轮链轮10、链条11、车顶3.1、车门3.2。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三轮电动家用车,包括一个前轮1、两个后轮2、车壳3、转向主轴4、手柄5、座椅6、配重7、驱动电机8和前减震器9,所述前轮上装置有驱动轮链轮10,所述驱动轮链轮10通过链条11与驱动电机8相连,所述前轮左右两侧设置有四个前减震器9,减震器9上方设置有转向主轴4,所述转向主轴4与手柄5连接,所述驱动电机8装置于四个前减震器9上轴中间并与前减震器9平行,其重心在转向主轴4的延长线上,所述链条的张紧由前减震器9下轴套与调节螺母完成。
所述驾驶室座椅6下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与车壳3靠近前轮部分固定连接,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配重7,所述配重7包括电池。
所述配重7装置于驾驶室座椅6之下,所述配重包括电池。
所述车壳3的车顶3.1为可移动车顶。
所述车门3.2设置于车尾的车壳上,所述车门为半开门状或全开门状,所述半开门为插入式。
实施例2:
参见图4,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车门3.2设置于车壳3的侧面。
实施例3:
参见图5-图7,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车顶3.1与设置于车尾的车门3.2呈整体结构,所述整体结构可以由下向上撑起。
上述实施例中,车壳材料优选玻璃钢,能有效地遮风挡雨、隔冷隔热、且不腐烂。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座椅高度优选为250mm,座椅数量优选为三个,满足三口之家的需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龙,未经徐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163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二次利用的组合式饮料瓶
- 下一篇:多级灌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