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载试验转换梁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0385.2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01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曾庆辉;王晓辉;贺青云;张丙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秀梅 |
地址: | 110006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验 转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静载试验转换梁。
背景技术
基桩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2个因素,即承载能力与桩身质量,而承载力是二者中的主要因素。单桩承载力的准确测试对于各类建筑物基础设计乃至上部结构的设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外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方法很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工程现场试桩进行静载荷试验和动力检测;第二类是通过其它手段,分别得出桩端阻力和桩身的侧阻力后计算求得。基桩检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确定单桩承载力,而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是公认的检测单桩竖向承载力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就是以一固定时间段的沉降量作为稳定标准,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荷载,测读桩身的沉降量,从而得出荷载与沉降量的关系曲线,通过试验数据的判读来确定桩的承载力大小。
几种常用反力装置如下:
静载试验中,作用于桩上的荷载一般由反力装置提供。反力装置的易用程度直接影响着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常用的有堆载反力梁装置和锚桩反力梁装置。
堆载反力梁装置就是在桩顶使用钢梁设置一承重平台,上堆重物,依靠放在桩头上的千斤顶将平台逐步顶起,从而将力施加到桩身。反力装置的主梁可以选用型钢,也可用自行加工的箱梁,平台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方型或矩形,堆载用的重物可以选用砂袋、混凝土预制块、钢锭、甚至就地取土装袋,也有用水箱的。
锚桩反力梁装置在具体的应用中又可根据反力锚的不同分为两种:将几只螺旋钻钻入地下使用地锚提供反力,俗称锚杆反力梁装置,只能做一些较小吨位试验;将反力架与锚桩连接在一起提供反力的,俗称锚桩反力梁装置,不受吨位限制。
锚桩反力梁装置就是将被测桩周围对称的几根锚桩用锚筋与反力架连接起来,依靠桩顶的千斤顶将反力架顶起,由被连接的锚桩提供反力,提供反力的大小由锚桩数量,反力架强度和被连接锚桩的抗拔力决定。这种方法通常采用钢筋套子挂在反力架上与锚桩连接。钢筋套子与锚桩采用焊接连接。
现有的锚桩反力梁装置常出现的问题是钢筋套子常出现不能均等受力,在做实验时,有的钢筋套子因为受力较大已经拉断,还有个被钢筋套子没有受力,时有发生倒垛现象,实验被迫中止,有时还会发生人身受伤等各种不利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证在静载试验时锚桩的力均匀传给反力架,又能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的静载试验转换梁。具体方案是:
一种静载试验转换梁,包括锚桩钢筋、反力架,所述锚桩钢筋经过一个转换装置与反力架连接;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上托盘、下托盘、盖板、钢绞线,所述盖板设置有通孔,所述上托盘、下托盘均设置对应通孔,所述盖板设置在下托盘上,锚桩钢筋穿过下托盘用螺栓将个根钢筋紧固在盖板上;再将上托盘放在反力架顶端顶部,上托盘、下托盘采用钢绞线连接,钢绞线两端采用锚具锁死。
所述盖板设置有8~20个通孔,均匀分布。
所述上托盘、下托盘每根横梁端部均设置4个对应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在做实验之前采用单孔千斤顶将每根钢绞线拉紧,并且使每根钢绞线受力均等,这样就保证在静载试验时锚桩的力均匀传给反力架,从而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托盘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托盘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为盖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所述锚桩钢筋经过一个转换装置与反力架连接;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上托盘2、下托盘7、盖板6、钢绞线3,所述盖板6设置有通孔,所述上托盘2、下托盘7均设置对应通孔,所述盖板6设置在下托盘7上,锚桩钢筋9穿过下托盘7用螺栓5将个根钢筋紧固在盖板上6;再将上托盘2放在反力架4上端,上托盘2、下托盘7间采用钢绞线3连接,钢绞线3上端采用锚具1、下端采用锚具8锁死。
如图2所示,下托盘由横向与纵向的梁组成,在纵向梁的两个端部均匀设置4个通孔,在中间部分的横梁和纵梁设置与盖板相对应通孔。
如图3所示,上托盘由横向与纵向的梁组成,在纵向梁的两个端部均匀设置4个通孔,与下托盘的通孔相对应。
如图4所示,盖板为方型,所述盖板设置有8~20个通孔,均匀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03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履带起重机的履带板
- 下一篇:小型径向回转可调角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