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光电玻璃生产的增加板宽式溢流槽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21661.7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77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智;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彩虹电子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7/06 | 分类号: | C03B17/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人和 |
地址: | 7120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光电 玻璃 生产 增加 板宽式 溢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电玻璃基板制造领域,涉及一种溢流槽,尤其是一种用于光电玻璃生产的增加板宽式溢流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光电玻璃基板的生产大都采用“溢流融合下拉法”的方式,用溢流融合下拉的方法生产玻璃基板过程,是融熔的玻璃流进溢流槽,通过溢流槽的上沿溢出,形成两个玻璃流面流下,在溢流槽的尖部汇合,在滚轮的拉动下成板的工艺过程,玻璃板的宽度主要决定于溢流槽的长度,溢流槽越长,得到的玻璃板越宽。要实现溢流下拉这个工艺过程必须给溢流槽建立合适的温度环境,马弗炉就是给溢流槽提供合适温度环境的设备,马弗炉的工作温度一般都在1100℃以上,溢流槽的材质都选用特种陶瓷耐火材料,溢流槽材料在高温下会产生变形,溢流槽越长,变形越大。变形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溢流槽尺寸精度变差,造成玻璃板厚度不均匀,第二造成溢流槽断裂。由于溢流槽的材质都是特制的陶瓷耐火材料,溢流槽越长,会大大增加材料的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考虑到以上两因素,在设计制造溢流槽时将尽量缩短溢流槽长度。当玻璃离开溢流槽的尖部后,由于玻璃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板的宽度迅速收缩,从理论上讲,如果下拉距离无限长,玻璃板将收缩为玻璃棒。在一定的溢流槽长度下,抑制玻璃板的收缩,得到最大板宽的玻璃板,是成型过程要面对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光电玻璃生产的增加板宽式溢流槽,这种溢流槽通过在原有槽体的基础上加装引流装置,可以有效抑制玻璃板离开溢流槽尖部后的收缩现象,能够增加玻璃板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
这种用于光电玻璃生产的增加板宽式溢流槽的装置,包括槽体和安装于槽体两端的前铂金挡板和后铂金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铂金挡板和后铂金挡板的下部一侧分别连接有一对相向而设的玻璃引流装置,所述玻璃引流装置为一带有弧形引流面的椎体,所述椎体与槽体的侧壁贴合。
上述玻璃引流装置由纯铂金或铂铑合金板制成。
上述前铂金挡板和后铂金挡板的两侧均设有玻璃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包覆在槽体尖部两端的斜面上并经焊接裙边焊接于前铂金挡板和后铂金挡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光电玻璃生产的增加板宽式溢流槽,通过在原有槽体下部加设玻璃引流装置,该玻璃引流装置在高温环境下与玻璃具有很好的浸润性,能够黏附并牵引玻璃顺着引流装置留下,从而有效阻止了玻璃的收缩活动,使得玻璃板的宽度明显加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溢流槽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槽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玻璃引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双椎体玻璃引流装置的结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正视图;
图6为图1的A-A视图。
其中:1为槽体;2为溢流槽上沿;3为溢流槽尖部;4为滚轮;5为前铂金挡板;6为玻璃引流装置;7为玻璃板;8为调整板厚度装置;9为后铂金挡板;10为椎体;11为焊接裙边;12为弧形引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溢流融合下拉法”的溢流槽,该溢流槽在工作时,经过高温熔融的硅酸盐形成熔融状态的玻璃液体,在析晶温度以上的玻璃进入马弗炉内的溢流槽的槽体1,在溢流槽上沿2溢出,溢出的玻璃顺溢流槽外侧流动汇集到溢流槽尖部3融合,在滚轮4的拉动下成板成型,并直接进入退火炉退火,消除玻璃应力。当玻璃离开溢流槽的尖部后,由于玻璃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板7的宽度迅速收缩,为抑制这种收缩,一般用一种叫拉边机的机械将玻璃拉宽,就是用旋转的滚轮4压住玻璃的同时,向两端移动,达到拉宽玻璃的目的,拉边机的转轴和滚轮4内部是要冷却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冷源,从抑制玻璃收缩的角度讲,拉边机滚轮4与溢流槽尖部3的距离越小越好,但是由于拉边机的转轴和滚轮4的冷源效应,使得溢流槽尖部3局部温度过低,玻璃在溢流槽尖部3上容易产生玻璃结晶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彩虹电子玻璃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彩虹电子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16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致动器的控制装置、致动器、以及阀驱动装置
- 下一篇:新型耐高压截止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