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3335.X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32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海龙 |
主分类号: | F02M61/18 | 分类号: | F02M61/18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44001四川省宜宾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燃油 喷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用燃油喷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特别适用于摩托车的燃油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燃油喷射技术(简称电喷)是当代内燃机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喷技术是运用电子技术实现发动机供油和点火的精确控制,以达到减小燃油消耗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的目的。采用电喷技术是汽车、摩托车不断满足日益严格的国家排放法规和用户对车辆经济性、驾驶性能更高要求的必由之路,是其他传统机械控制方法无法替代的。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用户对车辆产品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喷技术的包含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大。电喷技术已经得到大部分汽车的普遍运用,同时也是摩托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方向。摩托车电喷化是节能和环保的需要。电喷技术取代了化油器,从根本上改善了气缸的工作效能,使发动机时刻处于一种最佳的运行状态,大幅度提高了发动机性能,同时降低了排放污染,是当前综合解决节能和降低排放污染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2007年6月底,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III阶段)》、《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III阶段)》,规定我国将从2008年7月1日起对摩托车(包括轻便摩托车)实施国III(欧III)排放标准,并开始要求对摩托车燃油蒸发物进行污染控制。届时,达不到国III(欧III)排放标准的摩托车将不能上牌、且不得生产和销售。从现有技术而言,采用电喷技术是摩托车达到国III排放法规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电喷系统要解决的是燃油充分燃烧的问题,要解决燃油充分燃烧问题、燃油就必须有良好的雾化。现阶段国际、国内较为成熟的摩托车电喷系统采用的是直线直喷式喷油器,其喷嘴安装在具有过油孔的喷头上,喷嘴内开设有多个直线型喷射孔,喷头过油孔的开启、关闭及其开启度由电磁操控的球阀控制,这种喷嘴的燃油雾化效果不理想,而且燃油所需喷射压力大(0.25MPa)。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不仅增强燃油雾化效果,而且可降低燃油喷射压力。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包括具有过油孔的喷头,其特征是:所述喷头上设置有具有加速腔和环形油道的底座,环形油道与过油孔相通,环形油道与加速腔之间由至少两条呈螺旋状布设的导向油道连通;加速腔内、外分别设置有轴针、喷嘴,喷嘴内孔与轴针环形锥面之间的间隙构成环形喷射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显著增强燃油雾化效果,为燃油的充分燃烧和尾气排放达到欧III标准创造了条件。在确保良好雾化效果的前提下,可将燃油喷射压力降低至0.1MPa左右,从而有利于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还可降低电喷系统耗能,对现有摩托车供电系统无须改动,降低了整车制造成本,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四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中底座、轴针和喷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中所示零部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喷头10、过油孔11、底座20、环形油道21、加速腔22、导向油道23、轴针30、环形锥面31、喷嘴40、环形喷射通道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内燃机燃油喷射装置,包括具有过油孔11的喷头10,所述喷头10上设置有具有加速腔22和环形油道21的底座20,加速腔22内设置有轴针30,加速腔22外则设置有喷嘴40,喷嘴40内孔与轴针30环形锥面31之间的间隙构成环形喷射通道41。参照图1和图4,环形油道21与加速腔22之间由至少两条呈螺旋状布设的导向油道23连通。
参照图1和图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座20、轴针30和喷嘴40同轴安装,其轴线与过油孔11的轴线相垂直。所述环形锥面31的锥角为9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海龙,未经李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33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气缸盖润滑油路结构
- 下一篇: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