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23485.0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15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现宾;肖硕恒;薛斌;李绍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4/00 | 分类号: | E01D4/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桥梁 防落石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特别涉及用于治理既有桥梁危岩落石病害的防落石构造。
背景技术
对既有铁路的危岩落石病害通常采用支挡、防护网或者建设棚洞等措施来进行治理。建设棚洞是在落石区修建横跨路面或者桥面的棚洞,利用棚洞顶部的回填层承受、缓解落石的冲击荷载,避免落石直接冲击对路、桥及相关设施造成的破坏,并确保行车安全。但在山高谷深的路段,铁道往往以“隧--桥--隧”的方式通过沟谷,采用支挡、防护网等措施无法从根本上减轻落石对铁路安全的威胁,由于桥跨度较大,并且泥石流或泄洪的影响不能侵占既有桥梁下净空,所以无法采用一般的棚洞设计解决落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采用该构造可对铁路即有桥梁的危岩落石病害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包括既有桥梁,其特征是:所述既有桥梁的两侧各设置一肋拱桥构造体,在该两肋拱桥构造体上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棚洞构造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对铁路即有桥梁的危岩落石病害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运行;而作为棚洞构造体基础的拱桥构造体具有与既有桥梁相似的结构,因此有利于保持既有桥梁的原有风貌和线路区段的景观。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出部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既有桥梁10、横向拉杆20、拱桥构造体21、桥面纵梁21a、拱桥构造体22、桥面纵梁22a、棚洞构造体30、立柱31、T型梁结构31a、立柱32、T型梁结构32a、纵向框架33、回填层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包括既有桥梁10,在既有桥梁10的两侧各设置一肋拱桥构造体21、22,在该两肋拱桥构造体21、22上设置与其连接为一体的棚洞构造体30。即以两拱桥构造体21、22为基础,在其上构建棚洞构造体30,由棚洞构造体30承受、缓解落石的冲击荷载,因此可对铁路即有桥梁的危岩落石病害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运行。除此之外,在山高谷深路段的“隧--桥--隧”线路上,由于桥跨度较大,既有桥梁10通常采用拱桥,而作为棚洞构造体30基础的拱桥构造体21、22具有与之相似的结构,因此有利于保持既有桥梁10的原有风貌和线路区段的景观。
参照图2,所述两肋拱桥构造体21、22的拱脚稳固支撑于既有桥梁10纵向两端下方的基岩上,两拱桥构造体21、22之间通过在其拱肋弧长方向上间隔设置的横向拉杆20连接为一体。
拱桥构造体21、22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拱桥结构,或者采用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参照图1,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拱桥结构时,所述两个拱桥构造体21、22分别具有桥面纵梁21a、22a,桥面纵梁21a、22a采用一跨一联,每联均设有伸缩缝。图2示出的是所述棚洞构造体30的一种典型结构,即棚洞构造体30包括分别以桥面纵梁21a、22a为基础构建的两排立柱31、32,该两排立柱31、32的顶端具有T型梁结构31a、32a,两T型梁结构31a、32a之间固定设置纵向框架33,纵向框架33上为回填层34,由回填层34承受、缓解落石的冲击荷载。回填层34通常包括底层的炉渣层和表层的粘土隔水层。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既有桥梁防落石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34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