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发爆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3947.9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47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梁达;杨林;陈行刚;周晓东;周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汇智安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1/045 | 分类号: | F42D1/045;F42D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发爆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发爆器,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发爆器。
背景技术
目前,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的放炮工作长期以来使用的都是放炮员一人操作起爆的发爆器。在瓦斯超限、煤尘含量较高或顶板支护不佳的情况下,一人操作起爆极易造成瓦斯、煤尘爆炸或顶板塌陷等恶性事故。从《煤矿事故案例》的总结中可知,由一人操作发爆器产生的事故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杜绝这类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规程》中明确作出了“一炮三检”、“一检三点”、“三人连锁放炮”的规定。
图1为现有的发爆器的原理结构图,这种发爆器的高压变压器初级线圈驱动电路采用自激式方式,电路中的三极管BG1、BG2工作在电容三点式自激振荡状态,激振波形为正弦波。该发爆器的电路结构简单,但存在以下缺点:三极管BG1、BG2自身功耗高,发热大,输出功率小,因此会造成充电时间过长,其充电时间是小于等于20秒;这种发爆器是通过操作者根据氖灯发光情况,人为控制发爆时机,电路无法维持输出电压,容易造成电容过冲引发事故;同时,由于发爆器的输出电压的高低决定了发爆器的发爆能力,而目前发爆器的发爆次数在出厂时就已经确定,如只能是50发、100发或150发等等,而用户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
因此,目前的发爆器不仅不能很好的克服安全隐患,而且也不能满足用户一机多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易于识别身份的智能发爆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发爆器,主要由发爆开关,以及分别与该发爆开关相连接的高压输出正极和高压输出负极组成。该智能发爆器还包括有与所述发爆开关相连接的控制单元,以及均与该控制单元相连接的电容库及锂电池组,所述的控制单元还通过RS232接口与PC机及外置指纹采集设备相连接。
所述的控制单元由电平转换、单片机,以及均与单片机相连接的升压电路、时钟电路及电子开关组成,所述的电平转换分别与所述的电子开关、锂电池组及RS232接口相连接,所述的单片机还直接与所述的发爆开关相连。
所述的电子开关还与输入模块相连接。所述的输入模块为指纹模块。
所述的发爆器还包括有充电插座及充电器,所述的充电器与充电插座连接后再与所述的锂电池组相连。
所述的单片机还与状态指示灯相连接。
所述的发爆开关为毫秒发爆开关。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是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井下放炮必须坚持“一炮三检”、“一检三点”、“三人连锁放炮”的规定,采用指纹识别、微处理及串行通信技术,利用人体指纹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原理而开发出来的新型智能发爆装置。与传统发爆器相比,该产品从技术层面上杜绝了违规放炮现象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放炮事故发生的概率。
(2)本实用新型的单片机输出方波控制,工作在高效率的开关状态,相对现有的正弦波而言,其自身功耗低,发热小,输出功率大,使充电时间缩短(≤2S)。
(3)本实用新型采用高能8.4V锂电池组(4.8Ah),通过单片机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输出电压,从而增强了发爆器的发爆能力。
(4)本实用新型通过PC机还可以修改预先设定的发爆次数值,通过设置在PC机内部的程序模块,本实用新型能够替代50发、100发、150发等多种发爆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爆器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运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输出正极1和高压输出负极2均与毫秒发爆开关7相连接。控制单元16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部分,包括有单片机3、升压电路5、时钟电路15、电子开关10及电平转换11。其中单片机3经毫秒发爆开关7后分别与高压输出正极1和高压输出负极2相连接,同时,该单片机3还分别与升压电路5、时钟电路15、电子开关10相连接。电平转换11经电子开关10后与输入模块4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汇智安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汇智安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39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