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7068.3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0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秦鸿亮;王强;魏林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6B5/00 | 分类号: | E06B5/00;E06B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空调 窗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装置属于建筑节能与保温隔热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空调已进入千家万户,而能源问题却日益紧张,“节能”已迫在眉睫。众所周知窗户的日射得热和瞬变传热是室内热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物的窗户,趋向“最大化”,从而增加了窗户日射得热和瞬变传热在总热负荷中所占的比例.因此防止窗户的“冷桥”效应是建筑物保温隔热的重要手段.由于空调房间室内外温差大,普通窗户玻璃遮阳系数抵,存在着冷热负荷大耗能大等缺点。增加了室内空调的负担。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弥补了许多不足。它采用潜热蓄热材料,吸收效率可达到78.1%,相变时间长(约两小时),成本低廉,无毒性,是一种具有相当发展前景的辅助控制室温的节能设备。
载冷剂在常温下为固态,当接受光照达到32℃开始融化,吸收大量的潜热(约257.9kJ/kg)。载冷剂在相变吸热的同时,在室内与室外环境之间增加了传热热阻,减少了室内冷热损失,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节能作用,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的发明是申请者首次提出,并经过半年的深入研究证实了其可行性。本发明就是基于这一背景提出的。
发明内容
本装置的目的在于用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代替普通窗帘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热温差大室内冷热损失快空调机承担负荷大等问题。解决了保温既要遮阳,无法采光,而采光就难以保温的技术难题。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达到了节能与舒适的双重目的。此成果为建筑节能保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提出了采用载冷剂蓄热。吸收了热量增加了传热热阻的创新思想。采用向透明肋管中充注载冷剂,充分吸收太阳光,能反复利用,蓄热量大。载冷剂的选择:十水硫酸钠是一种无毒环保型载冷剂,潜热量大,无异味对人体无危害。价格低廉,工艺简单,容易批量生产和被广大用户所接受。采用横排管加入增稠剂,有效避免发生相分离。
对于净面积为1平方米的南向窗户,日射得热和瞬变传热约为160W,而肋管内径为8.5mm的1平方米的蓄热蓄冷式空调窗帘,蓄热量为0.218W。显热蓄热忽略不计。完全可以用来吸收室外光照和瞬变传热传入室内的热量。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具有较好的瞬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瞬态工况下开始接受光照后数分钟内单根肋管平均温度达到37.5℃左右。稳态工况下热量吸收率在78%以上,实际蓄热量1569.6kW可以满足窗户隔热保温的要求,当停止光照后一小时左右达到室温24.3℃,因此蓄热蓄冷式空调窗帘具有良好的冷量平衡和调节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方案:
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若干单管采用细绳横向编结连接组成,悬挂在窗户内侧。
所述的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的单管是由中空透明封装体,相变材料和封头组成。
所述的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透明封装体采用中空透明肋管,也可以采用两层透明薄膜夹套。中空透明封装体要保证贮存载冷剂的空间截面,高度足够低,建议高宽比≤1∶100,透明管横截面直径与管长比≤1∶100,以防止载冷剂发生相分离。
所述的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变材料采用十水硫酸钠。十水硫酸钠接受太阳照射后吸收热量增加传热热阻,减缓室内外热量传递,起到辅助控制室温、节能的效果。
所述的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其特征在于封头采用热熔连接,或橡胶塞堵住,也可采用两片透明薄膜等距热压连接。
所述的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变材料中加入增稠剂,增稠剂为硼砂3%-5%。加入增稠剂,有效避免了相分离,使该装置能够反复利用。
本装置的优点:
1.节能性,采用载冷剂蓄热,吸收了热量增加了传热热阻的解决传热温差大室内冷热损失快,空调机承担负荷大等问题。
2.经济性,所选材料十水硫酸钠和透明塑料管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简单,容易批量生产和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3.环保性,十水硫酸钠是一种无毒环保型载冷剂,无异味对人体无危害,可以采用食品级十水硫酸钠,可以避免载冷剂泄漏带来的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单管结构图。
图2蓄冷蓄热式空调窗帘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70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