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9436.8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26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3 | 分类号: | H01R13/73;H01R13/4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50301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输入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特别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输入接口通常包括D-Sub和DVI接口两种:
D-Sub输入接口:也叫VGA接口,主要出现在低端产品上,需要经过数/模转换、模/数转换这两次转换信号,然后显示。在经过2次转换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信息的丢失,对图像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DVI数字输入接口: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视频接口)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显示设备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显示接口,计算机直接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将显示信息传送到显示设备中,避免了2次转换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采用DVI接口的显示设备的图像质量要更好。另外DVI接口实现了真正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免除了在连接过程中需关闭计算机和显示设备的麻烦。现在很多液晶显示器都采用该接口,主要出现在高/中端产品上。
现有技术中,无论是D-Sub输入接口还是DVI数字输入接口,其结构均比较复杂,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主体1’、前连接金属片2’、固定脚3’及铆钉锁付片4’。所述主体1’的前端突伸有一插孔座(图中未示),底面则设有插针12’,其通过插针12’与显示器的电路板(图中未示)连接,再通过插孔座与外信号线(图中未示)连接。所述主体1’的前端表面连同插孔座表面包裹着所述前连接金属片2’,主体1’的底部位于所述插针12’两侧均设一所述固定脚3’,该固定脚3’的固定端31’延伸至主体1’的后端面,且主体1’、前连接金属片2’和固定脚3’的固定端31’均设有通孔13’(23’)(33’)。所述铆钉锁付片4’由一平板面41’及一铆钉42’连接组成,铆钉42’为空管状,且空管422’内壁设有螺纹,该铆钉42’穿插在所述主体1’、前连接金属片2’和固定脚3’的通孔13’(23’)(33’)内,再通过平板面41’的限位作用,即可将固定脚3’固定连接在主体1’的后端面。安装时可用螺钉将外信号线头锁付在所述铆钉42’的空管422’内,以增大外信号线与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10’连接的可靠性。因该结构的固定脚需通过铆钉锁付片来固定,无论加工还是安装都比较复杂,且浪费材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将前连接金属片与固定脚加工成一体,省去铆钉锁付片,无论加工还是安装都比较简单,且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包括主体、一前连接金属片及两个固定脚,该主体的前端突伸有一插孔座,底部设有插针,所述前连接金属片包裹着主体的前端表面及插孔座的侧表面,所述固定脚设于主体的底部且位于插针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金属片和两个固定脚一体成型。
所述主体的前端且位于插孔座的两侧均设有一通孔,所述前连接金属片在对应于该两通孔处均设一沉孔,以覆盖该通孔的内壁,且所述沉孔的内壁还设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采用上述的结构,和以往的结构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将前连接金属片与固定脚加工成一体,省去铆钉锁付片,无论加工还是安装都比较简单,且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器的输入接口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器输入接口10,包括主体1、一前连接金属片2及两个固定脚3,该主体1的前端突伸有一插孔座11,底部设有插针12,所述前连接金属片2包裹着主体1的前端表面及插孔座11的侧表面,所述固定脚3设在主体1的底部且位于插针12的两侧,所述前连接金属片2和两个固定脚3一体成型。
所述主体1的前端且位于插孔座11的两侧处均设有一通孔13,所述前连接金属片2在对应于该两通孔13处均设一沉孔22,以覆盖该通孔13的内壁,且所述沉孔22的内壁还设有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94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沉积系统
- 下一篇:涂层导体用NiW合金基带的辊到辊热处理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