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冰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231067.6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94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惠平;王华;孙北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1F3/04 | 分类号: | F41F3/0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15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冰设备,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在导弹发射装置上的控制防冰加热器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导弹发射装置中,防冰控制设备主要用于控制发射装置防冰加热器,以防止严寒季节结冰,及时化冰,保证发射装置运动机构顺利动作。目前发射装置均采用合金加热丝,控制方式为合闸化冰,关闸停止工作,没有断路检测和过热保护。这种控制方式的缺点是启动干扰大、寿命短、可靠性低,初冬使用会浪费大量的能量,严寒使用化冰速度很慢。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控制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时间,从而调节加热器功率的防冰控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热器、固态继电器和控制计算机,加热器与固态继电器相连接,固态继电器与控制计算机相连接,它还包括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计算机相连接。
上述的温度传感器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和目标温度传感器。
上述的加热器为采用碳纤维的加热器。
防冰控制装置还包括故障检测模块,故障检测模块包括电流互感器、放大整形电路和驱动电路,其中电流互感器与加热器相连接;故障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计算机相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由环境温度传感器和目标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号穿入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固态继电器的通断时间,从而调节加热器的功率,即采用了变占空比控制技术实现变功率加热。采用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和目标位置温度,结冰时大功率化冰,高于冰点温度后自动降低加热功率,保持不结冰,由于该状态在保持目标位置不结冰的前提下与环境温差较低,减少了热量散失,大大降低了能耗,环境温度或目标位置温度高于上限时停止加热,保证设备不会过热损坏。整个设备由控制计算机控制,操作简便,保护功能完善。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碳纤维加热器,大大减小了因合金加热丝冷态电阻小引起的启动冲击。故障检测模块中的电流互感器实时检测每个加热器的加热电流,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断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2、目标温度传感器1、加热器4、固态继电器3和控制计算机6。其中,加热器4与固态继电器3相连接,固态继电器3与控制计算机6相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2和目标温度传感器1均与控制计算机6的输入端相连接。
目标温度传感器1安装在需加热位置附近,保证目标温度传感器1与加热器4之间热传导良好,为提高可靠性,可选择多个位置安装目标温度传感器1,用来实时检测加热器温度。环境温度传感器2布置在远离目标的室外环境中,用来检测环境温度,目标温度传感器1和环境温度传感器2均通过通讯总线与控制计算机6连接。环境温度传感器2和目标温度传感器1均可根据需加热位置的数量和种类不同灵活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加热器4为采用碳纤维的加热器,碳纤维加热器4封装在需加热的地方,用来加热防冰。固态继电器3的控制信号由控制计算机6产生,用来控制碳纤维加热器4的通断电时间,从而改变加热功率。故障检测模块5由电流互感器7、放大整形电路和驱动电路组成,其中电流互感器7与加热器4相连接,即每个隔舱盖加热器4均从与之对应的电流互感器7穿过,故障检测模块5检测到的信号经放大、整形、和驱动后送入控制计算机6。控制计算机6由单片机、输入电路、输出电路、显示电路组成,完成人机接口、温度检测、故障检测、脉宽调制信号输出和控制规则实现,是整个设备的核心。控制计算机6根据预定的控制规则,调节固态继电器3的通断时间,从而自动调节碳纤维加热器4上的发热功率,当需要化冰时,使用最大加热功率,快速加热,当化冰结束隔舱盖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自动减小加热功率,为适应不同加热功率需求和减少电网负载波动,设置多个固态继电器3,不同种类的加热器4由不同的固态继电器3控制,也可将加热器4分组,一个固态继电器3对应一组加热器4,当设备不需要全功率加热时,不同固态继电器3接通时间尽量错开,这样电网负载变化最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10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用振动马达的老化装置
- 下一篇:快速外部设备互联总线数据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