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3388.X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894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邵洪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洪儒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玉峰 |
地址: | 261061山东省潍坊市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水稻插秧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技术,尤其涉及钵体水稻插秧机上取秧手用部件。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使用的机动式水稻插秧机,不适用于带钵体秧苗的取秧作业,插秧机只能用于不带钵体的盘式育秧秧苗的水稻插秧作业,这样导致插秧后水稻秧苗的生长期短、缓苗期长,不利于水稻秧苗的迅速缓苗生长,为改善此种情况,针对当前水稻插秧机进行改进,本申请人曾申请过采用使插秧机的秧箱在每单行程移箱中插秧机的取秧次数为12~16的偶数次的专利申请,以实现在当前水稻插秧上带钵体的盘式育秧秧苗的水稻插秧作业,但是由于当前插秧机上取秧装置的秧针以及推秧块等部件与移箱装置等结构上配合上的原因,不能够完全适应于改进后插秧机的插秧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其完全适应改进后插秧机秧箱在每单行程移箱中取秧次数为12~16的偶数次的插秧作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用于与插秧机取秧手上的推秧块和秧箱上秧门配合,包括安装部和针头部,所述秧针针头部的宽度为16~22cm。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推秧块的宽度为12~18c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秧针针头部设有取秧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插秧机秧箱在每单行程移箱中插秧机的取秧次数为12~16的偶数次。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秧门开口宽度为20~32mm。
上述技术方案的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对秧针针头部宽度作了改进,同时对与秧针配合的推秧块的宽度也进行了调整,使其完全能够适应改进后插秧机秧箱在每单行程移箱中取秧次数为12~16的偶数次的插秧作业,并且采用与开口宽度20~32mm的秧门,与改进后的秧针配合合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俯视图;
图4是推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安装于插秧机栽植臂1和通过推秧杆4安装于栽植臂1上的推秧块3与秧箱上秧门配合取秧,其中秧针包括用于安装于栽植臂上的安装部21以及针头部22。
如图2和图3所示,秧针针头部22的宽度为16~22cm,并可以在秧针针头部设有取秧槽。如图4和图5所示,推秧块的宽度为12~18cm,推秧块3与推秧杆4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且保证两者表面光滑无棱角,并可在其表面镀铬,提高表面硬度和光滑度。
使用本新型钵体水稻插秧机秧针的插秧机秧箱在每单行程移箱中插秧机的取秧手取秧次数为12~16的偶数次,并且秧门开口宽度为20~32mm,如可以通过采用将插秧机工作箱内的螺旋轴上螺旋槽的整数圈数设计为5~7圈,并且将秧门口开口宽度设计为为20~32mm,以上以在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专利中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进行细述;之后与针头部22的宽度为16~22cm的秧针以及宽度为12~18cm的推秧块配合取秧,实现插秧机的秧箱在每单行程移箱中取秧手的取秧次数为12~16的偶数次的插秧作业。
以上是本申请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洪儒,未经邵洪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33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自行式割草机
- 下一篇:反压离合气动锁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