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4021.X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19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沈百能;沈寅;应速飞;陈国杰;沈桂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鑫鑫鑫寅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14 | 分类号: | H01B1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惠石 |
地址: | 315327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合于 电缆 线路 绝缘 支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绝缘支柱,尤其是一种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
背景技术
真空断路器是电网中常用的开关设备之一,且主要用于架空线路。在中国专利第“200720169709.X”号,及第“200720169688.1”中分别公开了两种用于真空断路器的绝缘套管。请配合参见图1、2A、2B。
图1是一种整体式绝缘套管,其在套管的一侧设有出线端41,顶部设有能与隔离开关刀片相连接的进线端连接口40,且所述出线端41的外部设有伞裙。
如图2A、2B是另一种分体式绝缘套管,由上绝缘套管50和下绝缘套管51组合构成,进线端连接口52设置在上绝缘套管的顶部,通过导电杆与进线排相连接,出线板设置在上绝缘套管的底部。
该公知的绝缘套管结构无法与高压导线相连接,因此造成由于连接端的连接方式不同,从而使得如真空断路器、负荷开关等电网中的常用设备在电缆网中不能通用,增加了电缆网的设备成本。
本设计人基于对本技术领域的多年研发,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可有效地降低设备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绝缘支柱,尤其是一种能用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从而通过改进的连接支柱,使架空线上使用的真空断路器、负荷开关等常用设备可用于电缆网路中。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绝缘支柱具有一下部开口的柱状容置腔,所述绝缘支柱的顶部具有一凹穴,所述凹穴与所述容置腔之间具有连通孔;在所述绝缘支柱的侧壁上分别设有进线连接端和出线连接端,所述进、出线连接端呈圆锥状,其外连接部的形状与电缆接头相配合。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进线连接端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上部,所述出线连接端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进线连接端与出线连接端反向设置在所述绝缘支柱的外壁上。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进、出线连接端的轴线与所述绝缘支柱轴线相垂直地设置。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进线连接端和出线连接端内分别固定有进线导电杆和出线导电杆,所述进线导电杆的连接端延伸至所述连通孔,与容置在所述容置腔内的真空灭弧室相连接,所述出线导电杆的连接端延伸至所述绝缘支柱内部端形成导电排,所述导电排穿过所述容置腔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柱的侧壁内。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绝缘支柱的外周设有伞裙。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伞裙为等直径伞裙。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伞裙包括大直径伞裙和小直径伞裙,且大直径伞裙和小直径伞裙交替间隔设置。
如上所述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其中,所述凹穴内设有绝缘封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特点和优点是: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能够将户外架空线的柱上真空断路器设备直接应用到电缆网上使用,解决了高压电缆与架空线上使用的电器设备的连接问题。只要改变绝缘支柱,就能够使架空线和电缆网中的电器设备进行互换,降低了设备成本,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一种现有的整体式绝缘套管示意图;
图2A、图2B是另一种现有的分体式绝缘套管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与电缆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用于真空断路器上的主视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适合于电缆线路的绝缘支柱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鑫鑫鑫寅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鑫鑫鑫寅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40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GSM接入与模拟交换的融合系统
- 下一篇:多功能手持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