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耳引流通气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8009.6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91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杜晓东;陆良钧;浦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6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耳 引流 通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用于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耳引流通气管。
背景技术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注重对咽鼓管的通风引流,需要在鼓膜上安置通气管,以平衡鼓室内外压和吸除鼓室积液。传统使用的中耳引流通气管呈T形,其管长而安全,但易堵管、不易吸除置管后的鼓室积液,若剪短使用,则易掉入鼓室不安全。为此,多种使用尾线的中耳引流通气管被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名为“安全鼓膜通气管”、申请号为94226803.2的中国专利,有哑铃、斜口两种形式,它由内口、外口、连接内外口的通气管的管身及套装于管身上的尾线组成,所述内口与一环形边相连接,所述管身的中心线垂直于内口所在的平面。该安全鼓膜通气管用于置入鼓膜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在放置时需用专制的工具,操作时通气管阻挡部分视线,为防止其落入中耳腔内,该安全鼓膜通气管使用了尾线,增加了制作难度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且放置时无需专用器械的中耳引流通气管。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通气管的一端设置内口,在所述内口上设置向径向延伸后形成的环形边。
所述通气管呈圆台状,所述内口位于所述通气管的小端。所述通气管的中心线与内口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既往中耳引流通气管的形状,在鼓膜切开引流后,可直接用中耳钳夹持放入,无需特制放置工具。放入成功后,通过置入中空的通气引流管,从而使中耳内积液不断引流出,可为中耳引流、通气,从而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附图1的左视图。
图3为附图1的右视图。
图1中各序号分别为:1、内口;2、连接内外口的通气管的管身;环形边。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泰氟隆(teflon)制成,它包括内口1、与内口1相连接的通气管2、与内口1相连接的环形边3,所述通气管2的管身呈喇叭状(圆台状),所述通气管2的管身的中心线与内口1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所述通气管2的中心线与内口1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所述环形边3的厚度为0.1~0.3mm;所述内口1的内径为1.3~1.5mm;所述中耳引流管的长度为2.8~3.2mm;所述环形边3的外径为1.7~1.9mm;所述通气管2的大端的外径为1.9~2.1mm。
上述实施例在置入时,全部在直视下进行,易于置入,可直接用中耳钳夹持放入,不需任何特殊置入器械,操作方便。同时,置入后利于中耳内积液流出。可为中耳引流、通气,从而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既往中耳引流通气管的形状,在鼓膜切开引流并放入成功后,利用置入中空的通气引流管,使中耳内积液不断引流出,本实用新型在置入时,引流管全部在直视下进行,所述中耳引流通气管可由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硅橡胶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未经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80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跳绳计数器
- 下一篇:一种让双子宫单侧受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