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39362.6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11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艾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 |
主分类号: | B63C3/00 | 分类号: | B63C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 琦 |
地址: | 241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 船台 滑道 气囊 辅助 下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下水的方法很多,我国船厂普遍采用重力纵向下水,船台也是纵向滑道形式。船舶下水是船舶建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保证安全、顺利地下水,必须进行下水计算,只有计算结果满足要求船舶才能进行下水操作。
纵向滑道下水方式对滑道未端的水位要求很高。如果在低水位下水时,会出现“首跌落”及“尾弯”的现象;同时,如果下水水位过低,船舶对船台滑道末端的压力会加大很多,往往超过船台滑道的设计承载能力。根据以前的经验,由于船体首部较瘦,且跌落高度较小,故“首跌落”对船体不会产生损坏。因此,在下水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避免出现“尾弯”损坏船体及船台,以及避免出现对船台滑道末端的压力过大而损坏船台滑道末端。而国内很多船厂目前只有一个纵向船台滑道,考虑到每条船55天的在台期,并且每年11月~来年3月期间长江水位处于相对较低的状况,决定了船厂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保证每年至少要在此纵向船台上下水6条船。每年想下6条船,都将会有一至两条船必须在枯水期下水。
因此,要保证船舶在枯水期安全顺利下水,应必须采用新的工艺方法。
另外,目前许多新建的民营船厂,为了节省投资,而采用“平地造船”方式,无须建造纵向滑道,船舶的下水采用“气囊下水”。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成功地采用了“气囊下水”方式对自重超过万吨的船舶实施下水。
考虑到目前民营船厂平地造船采用气囊下水的成功经验。结合纵向船台滑道的下水特点,将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设想提出一种“纵向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纵向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不改变原来船舶的下水方式,即船舶仍为重力下滑方法下水。但通过增加辅助“气囊”,在船舶的尾部增加“附加浮力”,使船舶的浮力对滑道末端的力矩增加,从而避免出现“尾弯现象”,同时,船舶对滑道末端的压力也大大减小,确保了滑道的结构安全。通过采用此工艺,船舶可以在较低的水位安全下水,从而避免了受长江水位的影响。确保了生产进度的要求。
同时,采用辅助气囊下水便于操作,并且可靠性和安全性都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由气囊下水的成功经验,结合纵向船台滑道的下水特点,将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保证船舶可以在较低的水位安全下水,从而避免了受长江水位的影响而停止生产进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
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包括船台滑道、下水横梁,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或多个气囊,气囊由钢丝绳固定在下水横梁上靠近船体的位置。
所述的气囊,其大小、数量和分布位置是根据下水船吨位及造型不同通过计算得到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由气囊下水的成功经验,结合纵向船台滑道的下水特点,将两者的优点相互结合,保证船舶可以在较低的水位安全下水,从而避免了受长江水位的影响而停止生产进度,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包括船台滑道1、下水横梁2,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或多个气囊3,气囊由钢丝绳4固定在下水横梁2上靠近船体5的位置。
使用纵向船台滑道气囊辅助下水装置的具体过程为:
1、根据下水船舶类型及历史统计的下水水位数据及下水计算数值,决定对所要在低水位下水的船舶采用“辅助气囊”的数量、规格及布置位置。
2、进行气囊辅助下水的受力计算,并与以往成功下水的计算数据对比,确保安全性,并可根据计算结果对气囊的数量、规格及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
3、根据船舶下水横梁等的布置,决定气囊的固定方式,确保气囊的浮力有效传递到船体上。
气囊通过卸扣及钢丝绳与尾部的下水横梁固定在一起;当船舶下水时,气囊产生浮力将通过下水横梁传递给船体,即在船体的尾部产生一个“附加的浮力”,用于补允由于水位不足导致的尾部船体浮力的减少;从而避免船舶出现“尾弯”或对船台滑道末端的压力过大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未经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江东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93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由新型铂网托架及其支撑结构组成的氨氧化炉
- 下一篇:一种治疗手癣的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