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液装置及其洗发液及沐浴露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300015.X | 申请日: | 2008-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40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昭 |
主分类号: | B65D83/00 | 分类号: | B65D83/00;B65D25/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岩;李聚 |
地址: | 100039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及其 洗发液 沐浴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质材料包装的储液瓶及其导液配件。
(二)背景技术
软质材料包装的储液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洗发液瓶、沐浴露瓶等等。现有的洗发液瓶和沐浴露瓶都是挤压式的,瓶体上端连有瓶盖,瓶盖上的出液孔与瓶口连通,在需要使用时可以挤压瓶体,将瓶内的液体挤出,这种传统的挤压式瓶存在以下缺点,容易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1)由于挤出量无法控制,经常出现挤出过多的现象,造成浪费。
(2)由于洗发液及沐浴露是乳状物质,用到一半时,还需用力摇晃或空一会儿才能流出来,比较浪费时间。
(3)当瓶内液体快用完的时候,残余的液体会留在底部,不容易倒出来,往往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挤出。
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按压式的储液瓶,例如按压式的洗手液瓶等。虽然瓶内有一根吸管与出液孔连通,但这种按压式的储液瓶都只适用于硬质材料,且瓶口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出液量靠压力控制,瓶口密封很容易损坏。而用软质材料制作的储液瓶不适合使用按压式的方法挤出。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液装置及其洗发液及沐浴露瓶,要解决目前市场上洗发液及沐浴露瓶内的洗发液及沐浴露的挤出量难以控制,造成浪费的问题,并且解决瓶内的洗发液及沐浴露快用完时难以挤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这种导液装置,为吸管状,其特征在于:上述吸管4的上端与洗发液及沐浴露瓶的出液孔固定连接并连通,吸管的下端伸至瓶底,吸管的管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小孔5。
上述吸管上的小孔每隔1-5毫升储液量开一个,最好每隔3毫升储液量开一个。
一种带有导液装置的洗发液及沐浴露瓶,瓶体1上端连有瓶盖2,瓶盖上的出液孔3与瓶口连通,其特征在于:从出液孔至瓶底插有导液装置,该导液装置为一根沿管壁轴向间隔开有小孔5的吸管4。
上述吸管上的小孔每隔1-5毫升储液量开一个。
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吸管上的小孔每隔3毫升储液量开一个。
上述吸管上端与出液孔下端可连接为一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控制吸管上小孔数量以及大小来控制挤出洗发液及沐浴露量的多少,当人们挤压瓶体时,内部的液体能够更容易的从吸管中被挤出来。瓶内的液体快用完时,依然可以通过小孔挤出,从而解决了当洗发液及沐浴露快用完时难以挤出的问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针对现在我国每户家庭年均使用洗发液及沐浴露瓶为五瓶左右,如果全部使用按压式的洗发液及沐浴露瓶,那样生活成本会比较的高。如果使用本实用新型不仅效果更佳,而且成本也可保持不变。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洗发液及沐浴露的包装瓶,还可广泛应用于其他软质包装的各种储液瓶。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带导液装置的洗发液及沐浴露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洗发液及沐浴露瓶导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2所示,这种洗发液及沐浴露瓶导液装置,为吸管状,吸管4的管壁上沿轴向间隔开有小孔5。这些小孔5的开孔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吸管上的小孔每隔2毫升或3毫升开一个。参见图1,将导液装置放入洗发液及沐浴露瓶中,当人们使用时,轻压洗发液及沐浴露瓶,内部的洗发液及沐浴露就会通过小孔挤入吸管,再由吸管顺着洗发液及沐浴露瓶口流出。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插有导液装置的洗发液及沐浴露瓶,瓶体1上端连有瓶盖2,瓶盖上的出液孔3与瓶口连通,从出液孔至瓶底插有导液装置,该导液装置为一根沿管壁轴向间隔开有小孔5的吸管4。吸管上端与出液孔下端固定,可以由注塑连接为一体,也可以由粘接连为一体,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固定连接。瓶形和瓶盖可以是任意形状。
目前市场上的洗发液及沐浴露瓶平均容量为400毫升,长度约为21厘米,将导液装置插入洗发液及沐浴露瓶中,吸管按每3毫升打一个小孔,可将每次洗发液及沐浴露的挤出量控制在2毫升左右,可使一瓶洗发液及沐浴露用到200次,按一个家庭平均每天使用2次,那么一瓶可以用到10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昭,未经李文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00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