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ED显示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300476.7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09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 | 分类号: | G09G3/3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顺德 |
地址: | 6210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显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的显示屏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显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家用电器特别是空调器上,普遍采用LCD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屏,以便显示有关控制参数和运行参数。由于液晶本身不会发光,必须使用背光源照亮其画面才能显示,在某些场合,其亮度就不能达到用户的需求。而且LCD的控制从硬件的角度来说比较复杂,需要专用控制芯片,或者需要带LCD驱动的MCU,控制成本相对较高。而对于LED显示屏来说,它本身能够发光,亮度可以自由调节,显示画面任意组合,但是由于显示界面过于复杂,控制软件就很复杂,而且所需要的MCU(微处理器)的端口也很多,有时甚至需要利用SN74HC595等芯片进行端口扩展,带来控制成本的增加。现有技术中的LED显示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它包括MCU、电流放大电路、多个电阻和多个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口一一对应连接,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口一一对应连接MCU的I/O端口。这样,要控制n个发光二极管就需要MCU具有n个I/O端口,当n的值较大时,就需MCU具有较多的I/O端口,具有较多I/O端口的MCU成本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路简单、成本低的LED显示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LED显示控制装置,包括MCU、发光二极管,MCU的m个输出端口中的每一个端口通过n个发光二极管分别与MCU的另外n个输出端口连接。
进一步有:还包括电流放大电路1和电流放大电路2;所述电流放大电路2的m个输入端口和MCU的m个输出端口连接;所述电流放大电路1的n个输入端口和MCU的另外n个输出端口连接;电流放大电路2的m个输出端口中的每一个端口通过所述n个发光二极管分别与电流放大电路1的n个输出端口连接。
更进一步有:电流放大电路2的m个输出端口中的每一个端口串联一个电阻。
再进一步有:所述m≥3,所述n≥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LED矩阵连接方式控制家用电器的复杂显示界面,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LED显示控制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LED显示控制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LED显示控制装置采用普通的连接方式而带来的需要花费大成本来控制复杂的显示界面问题,提出了采用矩阵连接的方式,节约了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2所示,MCU的输出端口I/O(1)、I/O(2)....I/O(m)与电流放大电路2输入端连接,并通过m个限流电阻形成m路输出;MCU的另外n路输出端口I/O1、I/O2....I/Oi....I/On与电流放大电路1输入端连接,并形成n路输出,在上述m路输出和n路输出形成的矩阵交叉处各接有一个发光二极管。这样连接的矩阵LED电路能够实现对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每隔一定的时间进行扫描输出,实现分时控制。从图2中可以看出,控制n×m个发光二极管只需要利用MCU的n+m个I/O端口即可。为了更好的突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可限定m≥3,n≥3。例如:需要控制9个发光二极管,如果采用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则需要利用MCU具有9个I/O端口,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只需要6个I/O端口即可。图中电流放大电路1和电流放大电路2是为了更好的驱动发光二极管,图中电阻的作用是限流,可根据显示画面的亮度调节其阻值的大小,一般采用330欧姆为宜。
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路来说,当I/O(m)端电平为高,I/On端电平为低时,那么处于这两路输出形成的矩阵的交叉点上的发光二极管Dmn导通发光,当这两个端口的电平处于其他状态时,发光二极管Dmn熄灭。这样我们就可以采用扫描信号对电路进行扫描实现对每一个发光二极管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扫描输出,分别点亮或者熄火,实现分时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04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