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300506.4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87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钟仁超;张维;姚晓园;杨星宇;陆天友;彭晓渝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防 |
地址: | 550002***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污水处理 一体化 氧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属于污水处理的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小城镇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很快,所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多已摆脱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而引进发达国家污水处理技术,如SBR、CASS、UNITANK、MSBR、ICEAS、Carrousel氧化沟等,但这些技术要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对进口设备、仪表依赖性较大。然而,我国大多数城镇由于历史的原因排水体制均为合流制(即雨水、污水合流排入水体),污水进水浓度不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反馈设施相对落后,使得污水处理效果不佳,且占地面积较大,造成了投资的浪费。
近年来,为了解决上述难题,一体化氧化沟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一体化氧化沟又称合建式氧化沟(Integral Combined Oxidation Ditches)。它是集曝气、沉淀及泥水分离为一体,具有流程短、造价低、连续稳定运行、去除有机物效率高、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少,污泥量少且易处理等优点,但其脱氮除磷效果不佳。
传统的一体化氧化沟均采用传统正置A2/O工艺脱氮、除磷工艺(如中国专利200510032647.3公开的同时厌氧好氧一体化氧化沟)。传统的A2/O脱氮除磷工艺把厌氧区放在工艺的前部,缺氧区置后,这种作法降低了反硝化速率。不仅如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下列缺点:由于排泥周期的不协调,而影响整体处理效果;反硝化碳源不足;回流污泥将部分硝酸盐带入厌氧区,使聚磷菌释磷受到抑制,从而影响除磷效果。综上所述,由于受脱氮、除磷双重功能要求,其运行条件存在矛盾,在实际运行中传统A2/O工艺很难达到同时且高效地脱氮除磷,合理协调程度不太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效果好,特别是能同时且高效地脱氮除磷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传统的一体化氧化沟1,一体化氧化沟1内的一端分隔为缺氧区2和厌氧区3,其另一端设置为好氧区4,缺氧区2、厌氧区3和好氧区4之间相互连通,在缺氧区2、厌氧区3和好氧区4中部均设有隔水墙5,在缺氧区2和厌氧区3的外侧均设有进水管6,在与厌氧区3连通的好氧区4一侧的流道内设有曝气装置7,在好氧区4排水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泥水分离装置8。
上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中,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8的构成包括沟内过滤槽9、消能导流装置10、沟外沉淀器11、排水堰12、出水堰13、出水渠25;在好氧区4排水的一侧壁内侧设置沟内过滤槽9,在沟内过滤槽9内底部设置消能导流装置10,在沟内过滤槽9的外侧壁上连接沟外沉淀器11,在沟外沉淀器11的外侧壁上连接出水渠25,沟内过滤槽9通过设在其侧壁上部的排水堰12与沟外沉淀器11连通,沟外沉淀器11通过设在其侧壁上部的出水堰13与出水渠25连通。
前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中,在好氧区4的隔水墙5两端设有内弧面相对的弧形导流墙14,在导流墙14的墙体上开有导流窗15。
前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中,所述的曝气装置7的构成包括浮体16、吸气管17、负压进气室18、射流筒19、电机20、轴流式叶轮21、调节手轮24、防水管26;浮体16固定在流道内的混合液面上,在浮体16上固定电机20和调节手轮24,调节手轮24套接在吸气管17置于混合液面上的一端,吸气管17的另一端没入混合液,并与设于混合液内的负压进气室18连通,在负压进气室18的出口连接斜向下方向设置的射流筒19,在负压进气室18和射流筒19内部相交处设有轴流式叶轮21,轴流式叶轮21的电源接口与电机20通过设在防水管26内的电线连接,且调节手轮24通过螺杆与防水管26连接。
前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中,在进水管6上设有阀门22。
前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氧化沟中,在缺氧区2和厌氧区3内均设有潜水搅拌机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未经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05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皮囊跳汰式洗煤机
- 下一篇:一种可多次使用的方便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