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座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301292.2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61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曾琮壹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琮壹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 为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池座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座体结构,尤指一种可增加第一、二扣接单元及第一、二电极单元的弹性及结构强度,使电池与座体结合后,达到较佳的稳固性及导电性。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的电池座8,如图4所示,其包含一具有置放区80的座体81,该座体81的二侧分别设有一接合座82、83,且该座体81上分别一体延伸有设于各接合座82、83二侧的扣勾部84、85,并于该接合座82、83上分别固设有一正极金属片86与负极金属片87,该正极金属片86的一端具有定位于接合座82一面上的弹片部861,而该负极金属片87的一端具有延伸于置放区80中的弹片部871,且该接合座82、83以其端面的铆接点821、831与正、负极金属片86、87固接。
当运用时,与电路板(图中未示)结合,并使电池(图中未示)的一侧缘以倾斜方式抵靠于扣勾部84(或扣勾部85)上,让扣勾部84扣接于电池一侧的顶面上,再于电池另一侧的顶面上施以一下压力,使电池的另一侧缘推动挤压扣勾部85(或扣勾部84),让电池另一侧缘通过扣勾部85后,而设置放区80中,使扣勾部84、85分别扣接于电池的顶面上,并同时使电池的上部侧缘与正极金属片86的弹片部861接触,而该电池的底部则与负极金属片87的弹片部871接触,使电池形成导通而提供相关的使用。
虽然上述电池座8可供容置电池使用,但是由于该电池座8的座体81、接合座82、83与扣勾部84、85是以塑料材料一体成型的方式所制成,因此,该扣勾部84、85常会有射出变形(不饱和)的情形发生,而使该扣勾部84、85的弹性较为不足,且质地较硬容易产生断裂,造成电池有不易安装的现象;再者由于该正、负极金属片86、87以固定方式设置于接合座82、83上,且正、负极金属片86、87受力时的支点(铆接点821、831)与力点(里面邻近置放区80的弯处)太过接近,因此,容易产生弹性疲乏,导致有弹力不足的情形,又该负极金属片87的力点作用力向上,而支撑时只有电池与负极金属片87的支点接触,因此同样容易造成弹性疲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座体结构,可增加第一、二扣接单元及第一、二电极单元的弹性及结构强度,使电池与座体结合后,达到较佳的稳固性及导电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座体结构,其包括一由塑料制成的座体、至少二第一扣接单元、一第一电极单元、及一第二电极单元,该座体具有一置放区,其一侧具有一固定座,另一侧具有连通置放区的插接槽;该二第一扣接单元分别相邻设于该插接槽的二侧,且与座体一体成型;该第一电极单元设于该座体的固定座上,其一端设于固定座对应置放区的一面上,而另一端延伸出座体的一侧;该第二电极单元结合于该座体的插接槽中,其一端延伸于置放区中,另一端延伸出座体的另一侧;其特点是:还包括至少二由金属制成的第二扣接单元,其结合于所述座体上且设于固定座的二侧。
如此,可增加第一、二扣接单元及第一、二电极单元的弹性及结构强度,使电池与座体结合后,达到较佳的稳固性及导电性;且由于第二扣接单元利用金属材料所制成,可使该第二扣接单元具有弹性寿命高以及较佳的延展性,达到使其弹力不易疲乏的优点,使电池可与座体稳固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电池座体立体外观示意图。
标号说明:
座体 1 置放区 11
固定座 12 嵌槽 13
勾合槽 14 插接槽 15
第一扣接单元 2 勾体 21
第二扣接单元 3 勾合部 31
弹性部 32 勾体 33
第一电极单元 4 接触部 41
延伸部 42 平面部 43
翼板 431 弹片 44
第二电极单元 5 接触部 51
延伸部 52 弹片 53
翼板 531 电路板 6
电池 7 电池座 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琮壹,未经曾琮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3012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